天津的剃頭匠大多是寶坻縣人,一般不吆喝,通過響器“喚頭”發出的“嗡———嗡———”聲來招攬生意,喚頭是一個像大鑷子似的鐵質音叉,用一根小鐵棍從中間滑過,發出“嗡嗡”的聲音,餘音久而不散,代替了剃頭匠的吆喝,招呼人們前來剃頭,所以稱其為“喚頭”。也有個別人偶爾喊一嗓子,“剃頭兒——刮臉俄——”。

    我們先說說理發店門前的三色棍。市麵上各理發店門口,必裝置短而圓的三色棍,有一根的,也有兩根的(分左右排列);有呆板不動的,也有中燃電火如風車般旋轉不停的。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麽用意?問問理發師,都說“市招”。其實此三色棍,倒有很深遠的曆史。當租界初辟未久,法國人首先開設理發所,專替法人剪發修麵。因法國習尚侈麗,競事裝飾,故法國人的理發所開設獨早。他們特在門口裝置一兩根三色棍,是代表法蘭西的國旗所用。等到民國肇建,人們都除去發辮,從事剪發,而各理發店的裝飾也煥然一新,觸人眼簾的三色棍亦家家裝置,已和剪發用的刀刷、店門口的玻窗一樣的重要了。

    天津有句老話“剃頭挑子一頭熱”,一般形容一方很熱情,對方沒反應,比如“單相思”。這句話是從剃頭匠那躉來的。早先,剃頭匠沒鋪麵,也沒門臉,都是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小火爐和銅盆、銅壺,也就是上邊說的那個一頭熱。另一頭是供客人落座的凳子。這個凳子是梯形的,上小下大,上麵有幾個小抽屜,裝著不同的工具,諸如推子、剪子、刀子、胡刷、刀檔子、木梳子、皂莢、毛巾、布單,相當於一個工具箱。有的剃頭匠還帶著一個收拾碎頭發的小笸籮。剃頭匠可以走街串戶,也可以在某個固定地點營業,總之是哪兒熱鬧去哪兒。

    其實剃頭匠是在清兵入關以後才有的。過去中國人不剃頭,小孩任由頭發生長,不剪不剃。上學讀書,就把頭發理順,挽成發髻,叫做“束發受書”。除非當和尚,削發為僧,頭發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否則視為不孝。因為古人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至也”。自從滿清進關,“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後,有了朝廷官辦的剃頭挑子,此後才傳到民間。

    過去的剃頭匠不僅僅隻是剃頭刮臉,還有一些特殊的技術,比如放睡,就是頭、麵、頸肩部的按摩。以及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發、修整胡須,準確地說,剃頭匠不隻是修整發型,還得精通全套服務,隻有這樣才是合格的師傅。所以,過去剃過頭的顧客,不僅是麵貌整齊,就連頭、肩、背各部位都是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並不容易。

    給大人剃頭好辦,月坑兒的孩子剃頭就見真功夫了。小孩兒出生滿月後,要請剃頭匠把頭麵清理幹淨,叫做剃胎毛。這一般是剃頭匠們賺錢的好機會。因為孩子肉嫩,又動來動去,特別考驗師傅的功夫。再加上是喜事,主家當然要多花銀子。剃完頭後,師傅把剃下的胎毛揉成一團,裝進小布袋,送給主家,並叮囑媽媽把“貴人發”掛在床頭,能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富貴。主家討個“貴人”“富貴”的吉利語,也樂意再多給剃頭師傅點喜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