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這件皮襖啊,原來當兒嗒,灘羊的好筒啊,西了口的貨兒呀,一鬥珠的毛頭兒啊,大了麥的穗啊,三十六塊就賣,罷了吧就賣了吧。”這是一段喝賣估衣經典唱段。

    估衣就是出售舊衣服或者原料較次加工粗糙的新衣。要說估衣,就得先說說當鋪。在舊社會天津,有很多當鋪,曾經有“四十八家當店齊”的說法,也就是說有名有姓的當鋪就有幾十家。當鋪之所以興盛,原因是能解決燃眉之急,將物品換化為現金,並且在自己周轉後、在沒有超過當期之前,就可以及時贖回物品,隻付給當鋪一定的傭金和利息。即便是到期後不贖,也可以與當鋪商量,延長贖期,隻不過多付些利息便可以了。因為當鋪也是看利潤,並不看重物品,這裏還有一個妥善保管的問題。

    那都是什麽人進當鋪當東西呢?天津衛有句老話“富貴無三輩”,意思就是說,第一代從無產到創業,嘔心瀝血,艱苦奮鬥,進行原始積累。第二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勤儉節約,形成產業規模,謀取最大利益。第三代富家子弟,飽食終日,揮霍無度,直至家財散盡。所以說,昨日酒席座上客,今朝也許就是身無分文了。於是,為了生活,隻好把家裏的值錢的東西往當鋪裏送,並且是有去無回。其實不僅僅是富家進當鋪,窮人進當鋪更是家常便飯,而且常常是很多東西當鋪根本就不收,即便是收了的也給不了幾個錢,也沒錢往回贖。如此這般,這些好東西、舊衣服統統成為了當鋪中的當品。一旦當品到期,主家不來續當,也不來贖,無論任何東西就成為“死當”,死當的物品支配權就轉到當鋪手裏,很多珠寶玉器和值錢物品一般都送到了古玩店,或者出售給相關的經營者。剩下的、也是絕大多數的,高低貴賤各不相同的衣裳,就送到了估衣鋪。

    估衣商從當鋪低價收購舊衣服後,便到市場上出售。當時,天津衛賣估衣的有兩個大市場,一個是南市,另一個就是著名的估衣街。要說估衣鋪還是估衣街上的威風。中午過後,沿街兩側店鋪門楣上方支出一丈寬的藍布帳子,夏天街上行人根本不用打傘遮陽。夥計們把各色衣服掛在門口上方,然後開始叫賣。一般店鋪門前要設兩個估衣攤,一是布衣攤,一個是綢緞皮衣攤。各種衣服分門別類,買主好選擇。由於這條街估衣鋪集中,形成了品牌效應,交易也就十分火爆,所以得名“估衣街”。於是,天津人把估衣鋪夥計在銷售中,南腔北調、合轍押韻的詼諧吆喝,稱為“喝估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