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藥糖,哪位吃藥糖,仁丹那個菠蘿蜜和密柑桔,杏仁敗火煙台梨,要吃了嘛味兒,桔子味的香蕉,杏仁茶膏——”

    民國初年,天津衛就有了汽水兒,那時的汽水都是外商在津設廠製造,大家也管它叫“荷蘭水”。外國人能幹的咱中國人就能幹,老南市的新化池澡塘附近,就有一個叫王寶山的中年人,擺攤賣自製的汽水,據說他就是天津衛賣汽水的第一人。當時的汽水特別便宜,每瓶隻賣一個小銅子。更難得的是這個王寶山還挺會做生意,他在汽水攤子的旁邊立了一塊木板,上邊貼著一張大像片兒,是他和兒子張口大笑的合照,下邊寫著幾個大字叫“雙笑老牌”。您還別說,這品牌效應還真能吸引顧客,來他這喝汽水的人可是不少。

    後來,南市上權仙(原淮海影院)一帶蓋樓房時,王寶山又租賃了一間樓下的門臉兒,在賣汽水的基礎上,又加上了賣“藥糖”。因此他又成了天津衛第一個自製、賣藥糖的人。所謂“藥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時,加進了各種中藥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紅花、鮮薑、薄荷等;糖熬好拉成條,再切成小塊擺在器皿裏賣,各是各的滋味。王寶山的門前永遠支著一口糖鍋,案子上擺著各種藥材,他是現做現賣,童叟無欺,所以小小的店麵前是常常圍著許多人。

    到了晚年,王寶山推著一輛小車,老態龍鍾、步履瞞珊地在南市一帶走街串巷地賣藥糖。他賣藥糖還得打扮打扮,頭戴一頂舊禮帽,身穿一身破西服,腳上一雙大號的破皮鞋,還戴著一付缺一隻鏡腿、用繩套在耳朵上的破金絲眼鏡。他打著嘟嚕、含混不清吆喝著,有時還搖幾下銅鈴鐺,甭管到哪兒,都是一張冷臉兒,從來不笑。他的小車走到哪裏,都會圍上一圈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爭相購買。

    我們常聽到的是相聲演員唱的賣藥糖的段子,雖然是經過藝術加工了的,但是基本保持了原型。比如“賣藥糖,哪位吃我的藥糖來。買地買,捎地捎,賣藥糖地又來了,吃了嘛地味,有了嘛地味,仁丹薄荷冒涼氣,吐了酸水,打了飽嗝,吃了我的藥糖都管事,小子不賣,大子一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