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皂皮底——”這是一種老鞋匠的吆喝。

過去每天有幾種搖鈴鐺的事情,頭一個是清潔隊來倒土箱子搖鈴鐺。各家各戶都把自己的垃圾土倒進人家的垃圾車內。第二是學校裏工友搖鈴鐺,通知學生們上課下課。第三個是下午三四點“磕灰的”人搖鈴鐺,通知各家各戶磕馬桶,清理糞便。

還有兩種晚上搖鈴鐺的,一種是租賃小兒書的。另一種就是鞋鋪的夥計,一般都是晚上吃罷飯,天剛擦黑,夥計挎著半人高的大提盒,提著明亮的馬燈。也不用吆喝,隻要鈴鐺一響,各院裏的閨女、媳婦、大娘、嬸子就都聚攏到大提盒前。

從前,普通人穿“便鞋”,都是婦女們“家做兒”。婦女剪好鞋麵兒、鞋裏兒(鞋麵與鞋裏之間粘上一層夾子),做成鞋幫子,把鞋幫與鞋口(有布口的與皮口的兩種)、鞋底,都交給緔鞋的手工藝人去縫合成鞋,也叫“緔鞋”。這是收普通人家活的買賣。

還有一種鞋鋪,以做富裕人家的活兒為主,主家隻要把原材料交給夥計,就什麽也不用管了。有的甚至隻是給一個鞋“製子”(量好的尺碼和鞋底樣板),講好鞋麵的選料(布、呢、緞,含顏色),款式(尖口、圓口),種類(單、棉),鞋底兒(布底、皮底、輪胎底),以及男鞋還是女鞋,所選材料完全由鞋鋪掂配,屬於定做範疇。這種鞋鋪的夥計,不但搖鈴,還會很悠揚地吆喝“坤——皂——皮底——”,表示鞋鋪師傅手藝全麵,坤代表女鞋、皂代表男鞋(男鞋為皂靴),皮底要求緔鞋技術比較成熟一些,也是為了證明本鞋鋪師傅的手藝精湛。

緔鞋要使用木鞋楦,作坊裏鞋楦掛滿了牆。緔鞋人都是邊邊左右的熟人,很多人家是幾代的老主顧。因此隻要說一聲“這是三嬸的”,“這是二大爺的”,緔鞋人就會替主顧找到合適的鞋楦,大小肥瘦差不離。差一點不要緊,可以用楦排出來;刷上水晾幹後也能收縮,叫“回楦”。

如今,“半邊天”都走上了工作崗位,很多還是女強人,白領階級,自己納鞋底子、配鞋麵、打夾子的事兒,早就銷聲匿跡了。所謂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這個月開工資買雙皮鞋,下個月開工資就過時了,要是自己做,也太不趕趟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