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鍋鋦碗鋦大缸——”

鋦鍋鋦碗的很少吆喝。聽人家說過,這種匠人吆喝“鋦鍋鋦碗鋦大缸——”。

在我的記憶中,鋦鍋鋦碗的小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扁擔的一頭是帶有抽屜的小木櫃,內裝金鋼石鑽頭、小鐵碗(捂鑽頭用)、小鉗子、小錘子、小銅鋦及石灰泥等。櫃上放有弓子,上方的支架用鐵鏈掛著一麵小銅鑼,兩邊各有一個小錘,走起路來,小錘敲擊著銅鑼丁當作響,代替了吆喝(也有吆喝的),成為行當的標誌。扁擔的另一頭是幹活兒時坐的木凳,鋦盆碗就是將斷裂的瓷器修補好。操作時,雙膝並攏,膝頭蓋上一塊帆布或圍裙,先把盆、碗、碟的裂碴對好,用粗棉繩兒(頭上有個鐵卡子)把對好碴的器皿用繩兒攏牢靠了,一手用小鐵碗捂住鑽頭,一手推動弓子,使鑽頭旋轉。通常要在瓷器上打兩個向內側傾斜的小孔,打眼時,鑽頭常在嘴裏抹一下,用唾液“散熱”。打眼要選定裂縫的兩邊,眼兒的大小與行距、孔距.都要視鋦子的大小和需要而定,不然起不了拘束作用。然後再鉚上鋦子,用小銅榔頭敲打得嚴絲合縫,最後再用石灰泥膩好裂縫。鋦碗的主要工具是金鋼石鑽頭,天津民間有“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兒”、“鋦碗的戴眼鏡——找碴。”之語。

從前,鋦碗人要跟師傅學藝。那響器的墜兒名“千斤墜”,是師傅在學藝期滿後給的,也是一種工藝民俗。鐵墜兒是藝人鑄的,模印有不同的花紋或文字。鋦碗的與“焊銅器焊錫器的”、“補鍋的”是三種不同行業。後兩種較接近,都自認是出自太上老君門下,因為都用火。

天津還有句俗語,與鋦鍋鋦碗有關,叫作“破罐兒熬整罐兒”,說的是一件打過鋦子的瓷器,使用者都會留心輕拿輕放,會使用很長時間。一件完好的瓷器,尚或不留神反而會打碎。無非也是告訴人們,小心沒大錯,疏忽大意往往會鑄成巨大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