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筲——厄”“箍——筲,有大木——盆換底——”

“二個他媽媽快拿大木盆來呀,我可趕上這撥兒啦——”這是相聲前輩高英培老先生《釣魚》裏的一個包袱。您別說,天津衛過去還真是都用木頭做的家夥,什麽大小洗衣盆、洗臉盆、挑水的水筲、倒泔水的“泔筲”、解手的恭桶等等。上好的木器原料使用杉篙,材質輕、耐水性好。也有用軟雜木做的,就不太講究了。天津人管木頭做的水桶叫“水筲”,也就把做這種營生的人叫成“箍筲的”了。

箍筲也算是木工活,卻跟其他木匠大不相同。筲匠的大刨子像個大板凳,刨底朝上反放在地,兩條腿長,兩條腿短,所以就一頭高來一頭低。一般木匠是刨子推木頭,箍筲匠是用木板在大刨子上推。做家具、做門窗的木料要刨成見棱見角,箍筲匠卻得把木板兩邊刨成斜麵,怎麽呢,因為他做的東西都是圓形的。

既是箍筲,關鍵就在一個“箍”字上,箍筲雖是一種粗活木匠,但是得會編箍。箍有兩種,一種是用竹劈子編的,像女人編辮子一樣的絞著,是圓形的不露頭。另一種是鐵條的,容易生鏽,用得少。按容器來說木盆有兩道箍,木筲有三道箍。箍筲的工匠用一種圓口的大鏟,把截好尺寸的木樁按年輪弧度一片片劈開,在刨子上一塊塊對縫,然後在幫板上用勒刨勒出一道槽來,好鑲底板,再配好底板就可以上箍了。當最後一塊幫板結結實實卡住時,這個木器也就大功告成了,當然還免不了刨光、修飾、底板處抹點油灰防漏,再刷幾遍桐油、講究的東西還刷大漆,比如“喜桶”(陪嫁的馬桶)。

盆桶之類的木頭家夥,離不開水泡,一幹就拔裂兒,準得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