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煤球哦——”

這種行業已經絕跡了。過去在京津兩地,不論是煤鋪賣的還是住家戶用的煤球都是手工搖的。幹這種活的河北定興人比較多,又那麽句俗話叫“定興縣三件寶,洗澡堂子帶修腳,搖煤球的滿街跑”,所以搖煤球的一張嘴就是一口老家味兒,“搖煤球哦——”

每年夏末秋初、幹燥少雨的季節,搖煤球的老鄉就進城了。一身中式打扮,丏(音免)襠褲大夾襖,頂著個大草帽,扛著一把平頭鍁,一把五齒耙,一頭掛著個大紅柳條篩子,另一頭掛著個大號花盆兒,花盆上的窟窿眼兒穿著根麻繩,麻繩上係一個糾兒,掛在鐵鍁把上,遠遠看去就像出京劇裏的角兒——林衝,憨態可掬。他們走街串巷地轉悠,甭管瞅見哪兒卸煤,就立馬上前跟主家搭咯,“您搖不搖啊?不搖我給您篩出來。”

搖煤球是個苦力活,都是按“堆兒”計算工錢。(也有的老人說按“噸”,我個人感覺“堆兒”,更接近原生態,因為那時候還沒解放,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公製單位,比如“米”、“噸”的使用肯定不太普遍。)用現在的話來說,搖煤球是“計件工資”,等雙方協商好價格後,老鄉就動手篩煤,先把碎煤塊跟煤末分開,為了使煤球保持粘合,要在煤末中摻入一定比例的黃土,攪拌均勻後和好,在地上攤成薄薄的一片,再用平頭鐵鍁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塊,然後鏟進柳條篩子內,架在大花盆兒上,以旋轉的方式前後左右搖晃,慢慢就搖出了大小均勻的煤球。

搖煤球講究腰勁和手把子勁,好把式一天搖一兩千斤沒問題,要是兩人合夥幹更能出活兒。那時,天津大戶人家用鑄鐵的洋爐,燒“大砟”(無煙煤),熱量大、冬天取暖合適,可是價錢太貴,一般人家買不起。煤球用無煙煤作原料,適合做飯、取暖、恒溫性好、價格又低,城裏有許多人使用。窮人家過日子能撿點兒煤核燒就不錯了。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搖元宵的,當時元宵也是人工“搖”,那咱們另外再聊。主要是這會兒我突發奇想——搖煤球的到冬天沒活時可以去搖元宵啊,人家不是總說“觸類旁通”嗎,那多哏啊。要是再聯想一下,爐裏燒著自己搖的煤球,鍋裏煮著自己搖的元宵,那不就是“黑白兩道”統吃,誰敢說他不是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