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味的烤山芋——”

天津人說的山芋其實就是紅薯,北京人叫“白薯”,還有的地方叫“地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部電影的一句台詞“地瓜,地瓜,我是土豆”,一直流傳到今天。山芋含有大量澱粉,可以釀酒,節糧度荒時,天津有一種薯幹酒,七八分錢一兩,有些人買上一兩,站在酒館的櫃台前一口喝下,勁頭十足,過癮。

賣烤山芋的小販有的在固定地點,用磚頭壘一個專烤山芋的爐灶。小販很會吆喝,本來是不值錢的東西,非得跟特講究的栗子掛靠一塊兒,吆喝起來特別有味“買呀,栗子味的烤山芋哎——”,這一般說的都是白瓤山芋。伴著烤山芋的香味,吆喝飄向附近的胡同和街道。也有沿街叫賣烤山芋的,一般都是推一個小車,車上有一個用大鐵桶作的火爐,火爐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爐火,上層貼著爐壁轉圈烤山芋。還有一種流動賣煮山芋的,不同的是火爐上是口大鐵鍋,冒著熱氣,鍋裏糊著紅瓤山芋(也叫麥茬兒),鍋底的山芋挨著粘稠的汁液,小販手裏拿把刀子,敲著鍋沿兒吆喝:“鍋底兒啦!鍋底兒啦!”這“鍋底兒”就是煮山芋的代稱。煮山芋到最後連汁都煮稠糊啦,還能不甜嗎。所以張娘一塊,李嬸兩塊,轉眼間鍋空了,賣完了。等小販串到另一條胡同時,又開始吆喝:“鍋底兒啦!”,“鍋底兒啦!”揭開鍋蓋,裏邊真的還是鍋底那幾塊山芋,其中的原因不說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