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打著天津旗號的吃食不少,除了包子就是“煎餅餜子”。有一回,在北京朝陽區辦事,見路邊一個小車上寫著“天津煎餅”,許是勾起饞蟲來了,就走過去要了一套,看見大姐從盆裏舀出來一勺麵糊,就隨口問了一句,這是嘛麵的。大姐很痛快地告訴我,白麵的。我聽了一楞說,好麽您了,還號稱“天津煎餅”,根本就不是那碼事兒啊,幸虧您沒叫“煎餅餜子”。那大姐一聽趕緊解釋,咱就是煎餅“裹著”,你想裹油條也行,你想裹薄脆也行。簡直就是驢唇不對馬嘴,你了肯定也猜著了,這套三塊五的煎餅餜子,真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唉。

其實,煎餅是以綠豆為主料(有的摻點糜子麵),磨成糊狀。攤成煎餅,再攤上雞蛋,軟嫩鮮香。然後卷上酥脆的棒槌餜子(油條),抹上麵醬、腐乳,撒上蔥花、芝麻等小料,從中間折起食用,香氣撲鼻,味美適口。

賣煎餅餜子也有點講究,首先小車一定要幹淨,讓人看著舒爽。其次煎餅餜子原料得好。攤煎餅一定不要摻白麵,摻白麵的煎餅不但入口發粘,而且還會有一種淡淡的酸味。麵一定要用純綠豆,越純越好。有的小販幹脆把青花的小石磨搬到推車旁,邊磨邊做,讓食客看見就已然情不自禁,饞涎欲滴了。卷在煎餅裏麵的餜子、餜篦(油條、薄脆)一定是當天新炸的,脆香焦黃。另外,煎餅上撒的一定是切成細碎的香蔥末。

一位大作家在散文中這樣描寫煎餅餜子“舀一勺麵攤在平底鐺上,磕上雞蛋,快速攤勻,撒上香蔥,將煎餅迅速翻轉過來,然後把油條或者薄脆放入,依次抹上麵醬、辣醬,撒上一些椒鹽和芝麻,濃濃的麵香和雞蛋的香氣早已經把食客的腸胃刺激得咕咕作響。接過來咬上一口,煎餅爽滑,餜子脆香,加上麵醬的濃鬱和芝麻的誘人,一天的好心情已經從早點開始了。”

煎餅餜子雖然出名,可在酒樓飯店裏是吃不著的,一定要到街頭一個個推車的小販那兒,才能買到這種帶有濃鬱津味的平民小吃。煎餅餜子是千千萬萬天津人每天的早點,也是萬萬千千天津老百姓的謀生之道。

有人說了,你說得沒錯,可我沒聽說過賣煎餅餜子還吆喝的。這您沒錯,咱們吃煎餅餜子都是早起,買賣好的都得排隊,還用得著吆喝嗎。可到了晚上,尤其是到了午夜,再賣煎餅餜子,就得吆喝了。晚上出來的小販挎著一個帶有保溫層的食盒,裏邊放著一套一套烤得焦脆的煎餅餜子,專門到戲園子、電影院、舞廳、書館、茶樓門口,尤其是半夜散場的時候,隻要吆喝一聲“烤煎餅——熱乎地——”,立馬就會被團團圍住,買主不但有觀眾,還有名角呐,二三十套一會兒就賣完了,要是不吆喝,賣得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