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秫米飯來——”

過去的老天津人早晨不吃太油膩的食品,一般都吃些素淨的,圖個神清氣爽。清朝年間天津極少見豆腐房、鍋巴菜鋪和炸餜子鋪,這些早點的興起是在辛亥革命前後的事。老輩兒“衛嘴子”早晨最愛喝碗又熱又甜的秫米飯,吃個蒸餅、糖麵粽兒、燒餅嘛的,覺(jiao)得挺滋潤。

老年間的秫米飯像今天的豆漿一樣普遍,街巷隨處可以聽到粥挑子的叫賣聲。大早起,胡同裏就傳來清脆的梆子聲和“賣秫米飯來——”的吆喝聲。秫米飯是黏秫米(黏高粱米)摻少量江米(糯米)用文火慢慢熬成的粥,粥中還要加白糖和糖桂花汁,口感香滑柔糯,甜絲絲中還帶著桂花的滋味。要說因秫米粥出名的還得數萬順成。

民國初年,靜海獨流鎮人段玉吉,經常來往於老家和天津之間,以賣麻稈、秫秸等為生。一來二去他發現南市一帶的人喜吃甜食,就改行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開了秫米飯,很受老百姓歡迎。於是就在南市東興大街開了一家秫米飯鋪“萬順城”,除了秫米飯之外,還增加了別具風味的八寶蓮子粥。這萬順成就是今天遼寧路與長春道交口的“津津小吃坊”的前身。

同樣靠賣秫米飯起家的還有老字號清真糕點店“桂順齋”。1924年,北京通縣人劉珍(號星泉)來天津後,在南市買了個門臉兒經營回民小吃,主要賣糖火燒、秫米飯、杏仁茶等,從此起家。

天津最後兩家秫米飯鋪都在東馬路,東北角與東南角各有一家,門臉很幹淨,東西也地道,後來都改行了。

串胡同賣秫米飯的一般都是稍微上點年紀的大爺。擔子的一頭是帶爐子的大鐵鍋,另一頭的玻璃盒子裏放著青紅絲、糖桂花,下邊放著大碗和水筲。盛飯的工具是一個鋸成斜口的竹筒,竹筒的中腰安著一根竹片做手柄。揭起鍋上的木蓋,清香撲鼻。粘稠的秫米飯翻著小泡冒著熱氣,上飄著一層滾圓的小棗。賣秫米飯的大爺非常麻利地接過錢裝在圍裙的口袋裏,左手取碗,右手從鍋裏抄起竹筒,將秫米飯倒在碗裏,然後從玻璃盒子裏抓出一屢青絲紅絲撒在飯上,再澆上糖桂花。一碗秫米飯進肚,鼻尖冒出汗珠,再來上個紅果餡的蒸餅,那香甜的滋味,如何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