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橋剛剛失了一個“球”,緊接著又失一“球”!

    那是在一九六三年秋,江青又看中了“上海貨”——滬劇《蘆蕩火種》,卻推薦給北京京劇一團去改編京劇《沙家浜》。不僅如此,為了幫助北京京劇一團排演好《沙家浜》,江青還把演出《蘆蕩火種》的上海人民滬劇團請到北京去!

    張春橋連失兩“球”,著急了。他對江青說:“上海不光是‘破’,也能‘立’呀!江青同誌,給上海交任務吧。我一定把上海的京劇界組織好。”

    終於,江青給張春橋交任務了。江青又來上海了。那是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二日,上海舉行華東地區話劇觀摩演出時。用當時的宣傳詞句來形容,這次觀摩演出是“在柯慶施同誌領導下,在江青同誌關懷下”舉行的。

    柯慶施在會上,慷慨激昂,講話的口氣是非常硬的:

    “我們的戲劇工作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還很不適應”,“對於反映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和鬥爭,十五年來成績寥寥,不知幹了些什麽事。他們熱衷於資產階級、封建階級的戲劇,熱衷於提倡洋的東西、古的東西,大演‘死人’、‘鬼戲’。所有這些,深刻地反映了我們的戲劇界、文藝界存在著兩條道路、兩種方向的鬥爭……”

    柯慶施如此有恃無恐,敢於斷言戲劇界“十五年來成績寥寥”,是因為十多天前——十二月十二日,毛澤東主席在柯慶施送去的《關於上海舉行故事會活動》的材料上,寫了一段至為重要的批示——也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兩個批示”中的一個。這個批示,三年後成為發動“文革”的“理由”之一:

    “各種藝術形式——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不能低估電影、新詩、民歌、美術、小說的成績,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少。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了,為這個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部門,至今還是大問題。這需要從調查研究著手,認真地抓起來。

    “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在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中,江青走到哪裏,張春橋跟到哪裏。張春橋把江青請到了上海京劇院,“指導排演”《智取威虎山》。

    這麽一來,《智取威虎山》打上了“江記”印戳,成為上海第一出由“江青同誌親手培養的革命樣板戲”。

    張春橋樂了,上海也終於有了“樣板”。

    緊接著,一九六四年冬,江青在上海看了淮劇《海港的早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江青對張春橋說:“《海港的早晨》也可以改編成京劇嘛!”

    哦,第二個任務也下達了。

    張春橋抓《智取威虎山》,抓《海港》,在上海樹起了兩塊“江記”樣板戲。

    張春橋因此博得一個雅號:“兩出戲的書記”!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