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世說了幾道,讓二郎和三郎消停些,兩人倒不是不聽話,隻覺得這已經是消停了,若是不消停,隻怕趙義等人早已經沒了命了,還用得著如此費心思嗎?

張千秋眼下正為兵權之事愁的牙疼,趙充國這個老貨已經七十多歲了,本以為行將就木,能將西域之事應付下來就不錯了,沒料到人老心不老,竟然和魏相等人商討出一係列對付西域的大計出來。

趙充國借鑒了趙興在石渠閣那場論經,當眾推崇趙興的才華,認為此子是難得一見的人才,魏相也連聲附和,兩人在趙興的基礎之上,擬定了對付莎車國、匈奴、西域諸國的具體策略來。

皇上看了也是連連叫好,原本還嫌棄趙充國太老,眼下又覺得趙充國是廉頗未老,還表彰張安世舉薦得力。

張千秋寧可父親舉薦不得力,一個莎車國能鬧出來多大點事,如今這個形勢,就算父親病好了,趙充國也做穩了位置,在皇上那裏的份量也輕不了,趙充國的兩個兒子也在軍中效力呢。

張千秋隻好向皇上提出,願意帶兵去攻打莎車國,可偏偏馮世奉又聲稱,攻打莎車國隻是一小事耳,何必讓張千秋專門領一隊兵前去,隻需給他符節和兵符,便能將大宛國的客人送回伊循城,還能順便破了莎車國。

馮世奉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自然有他的依仗,前將軍韓增表態讚成馮世奉,起初馮世奉出使大宛也是韓增舉薦的。

趙充國聽了馮世奉的理由,也覺得馮世奉能夠完成這番使命,但是出於趙興在西域開展互市的考慮,建議皇帝撥五千兵馬給馮世奉用,用來打敗莎車國,並給趙興在西域開展互市造勢。

張千秋覺得這才是危及到張家根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