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沙門王經》:“兼複思惟而無間斷。為毗沙門王並諸眷屬。念恩德故常應誦吉祥讚。令彼王獲諸吉慶。願毗沙門王男女眷屬內外親姻輔弼。乃至使者及諸營從。國界有情佛所稱讚十種福利悉皆獲得。所謂一者淨信二者戒。二者聞四者舍。五者受六者慧。七者形貌八者力。九者辯十者色聲香味觸富貴自在。於佛法中而開法眼。證得聖果獲得甘露妙法。亦得三十七品助佛道法。持誦者每日作如是發願。”

    

    這是一種類似共贏的做法,我們稱讚供養,念刷施食、放生布施後,回向給王及其眷屬,或者哪位人護法如地、大吉祥等,都會增益他們自身及眷屬的威德勢力,反過來,他們也會感念行者的一片誠心,會常加護念,滿其所願。

    

    如果突破宗教的局限,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毗沙門王是我們的師兄、師哥,隻是他修得非常好,且威德勢力無比廣大。何以見得?在《賢愚經·摩訶斯那優婆夷品》中,王稱呼一位女居士為姐妹,女居士疑惑不解,你是尊貴的人,我是凡人,怎麽這麽稱呼。王:“佛是法王,亦人父,我為優婆塞(在家男居士),汝為優婆夷(在家女居士),同一法味,故言姊妹。”

    

    修福報而不住於福報,不受求福所纏縛,繼續向上修持三摩地,心得自在,此方為大根器。無任修何法,勿忘最初的發心,是為關鍵!

    

    佛法出世的因緣非讓眾生滿足各種世間願望,而是入佛知見,了脫生死,證得佛果。又因末法眾生之福薄,所以才有了“以欲勾牽,令入佛智。”的種種方便。後麵的令入佛智才是佛之本懷。假如學佛,一直是為了求財、求感應、求各種感應,這也是可以的,菩薩也會滿願,不然不會出現很多求財的法門。但是理應發起更大的心,求證菩提,利益眾生之心,方為究竟。

    

    見聞、佛法知識的積累、事相上的感應,這些如果不用於實修,則易增長我慢。若在心地上除習氣,觀照心念,則煩惱日消,一日有一日的進步。若持佛菩薩聖號,念念都攝六根,久而久之,散亂自除,漸漸得一心,是方為實修。

    

    此即:福慧雙修、理事圓融。現在在事相上修法、修福的比較多。具體如念佛持咒、拜佛、布施放生、上供下施。這些是事,是修福。而理則是心地一邊。如戒定慧、禪修三摩地等等。當然,這兩者也不一定嚴格區分,如念佛時,若都攝六根念,萬念歸一,其實是修福亦修慧。念地藏經、金剛經隨文入觀,落實到生活中,也是福慧雙修。如果隻是口頭念誦,求感應求功德,那隻是修福。

    

    在金剛經感應錄中,古人有不少念了幾十年的金剛經,感得息災延壽。但我好奇,為什麽沒見提到他們開悟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