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昔時,大臣久經軍旅者,多以人命為輕。朕自出兵以後,每反諸己,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謹焉!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以前,經常參加征戰的大臣們,大多變得不重視人的生命。我每次出兵作戰以後,都要自我反省:我是不是也有不重視別人生命的思想呢?這樣想了以後,就會變得更加恭敬、謹慎。

家訓史話

東吳後期的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腐敗。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麵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

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上疏,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改善政治,以增強國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後、立即率軍征討步闡。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因此命令軍民在西陵外圍修築一道堅固的圍牆。吳將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陸抗總是不許。等到工事完成;晉軍已經趕到西陵接應步闡,陸抗率軍擊退來援的晉軍,再向西陵發起猛攻,很快攻進城內,將叛將步闡殺死。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敗東吳並不容易,因此對東吳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奪了東吳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軍到東吳邊境,收割了東吳方麵的莊稼,就送絹帛給東吳作抵償,獵獲的禽獸已被吳人打傷,就送還東吳。陸抗明白羊祜的用意,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商。兩人還經常派使者往來,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吳、晉一部分邊境地帶一時出現了和好的局麵。

孫皓聽說那裏的邊境和好,很不高興,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一鄉一縣尚且不能沒有信義,何況大國呢!我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顯出羊祜很有威德,對他沒有什麽損害。”孫皓聽了,無話可說;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陸抗見軍隊不斷出動,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不從事富國強兵,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署不荒怠職守,嚴明升遷製度以激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導官吏,以仁義安撫百姓,反而聽任眾將追求名聲,用盡所有兵力,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這樣,敵人沒有削弱,而我們自己倒像生了一場大病。”陸抗還鄭重指出,吳、晉兩國實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獲勝,也得不償失。因此,應該停止用兵,積蓄力量,以待時機。”但是,孫皓對陸抗的這些忠告都聽不進去。後來陸抗去世,晉軍討伐東吳,沿著長江順流東下,勢如破竹,吳國終於被晉所滅亡。

古訓今鑒

窮兵黷武,曆來是治國之大忌。治國要有張有弛。戰是加緊備戰,但是要有一定時間休養生息。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久經沙場之人心把人的死亡常視若不見。康熙一生多次征戰,難能可貴的是,康熙能從冷靜看待戰場殺伐帶給人們內心的負作用。人性有善惡,權勢者更是殺伐在握,如何對待他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