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則福履自至。觀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內中頗有建立功業而行軍時曾多殺人者,其子孫必不昌盛,漸至衰敗。由是觀之,仁者誠為人之本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天道本就愛惜生靈。人如果一心一意去做善事,那麽福分和祿位就會自己到來。縱觀我大清朝和古代帶兵打仗的王公大臣,其中頗有一些人建立了功業,但卻因為領軍作戰時殺人太多,他們的子孫一定不會興盛,必然會逐漸地走向衰敗。由此看來,仁確實是做人的根本啊!

家訓史話

公元前259年,秦軍圍困趙國首都邯鄲。趙國貴族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楚國派了春申君率兵來救趙國,魏國信陵君也假傳魏王的命令奪得晉鄙的兵權,前往救趙。援軍未到,而秦軍加緊圍困邯鄲,邯鄲危急,準備投降,平原君為此憂心忡忡。

邯鄲旅舍官吏的兒子李談對平原君說:“您不擔心趙國滅亡嗎?現在邯鄲的百姓用死人骨頭當柴燒,交換孩子烹食充饑,可以說是困苦至極了,而您的後宮還有一百多名婦女,她們身穿綾羅綢緞,廚房裏有吃剩的魚肉。兵士百姓武器都用完了,有人砍下頭做長矛戟,而您的寶器鍾磐仍然好好地保存著。如果秦攻破趙,您哪能有這些?如果趙國能夠得以保全,您還怕無法擁有這些嗎?您如果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婦人編入士卒當中,分別做些工作,再把家裏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犒勞困苦的士兵,正在這關鍵之時,人們是很容易感激您的恩惠的。”

平原君聽後,覺得言之有理,於是就按李談的計謀做了,立刻有三千名勇士站出來,決心以死報國。他們跟著李談奔赴前線與秦軍作戰,秦軍因而退卻三十裏。適逢楚、魏援軍來到,秦軍便罷兵撤退了。

古訓今鑒

行善,則福祿自然來的觀點聽起來有些主觀,但是從長遠來看,仁慈寬厚的性格以及仁政對康熙皇帝統治的鞏固和清朝政治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至少維持了一段長期穩定狀態,避免了因為統治集團內部分裂而觸發的社會動亂再度發生,仁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階級矛盾。這些對於康熙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康熙在這篇庭訓中告誡兒孫,天有好生之德。君王要愛惜平民百姓的性命。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力主少殺戮、愛惜生命。正是這種愛民惜命的思想,才有康乾盛世之曆史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