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世人都喜好安逸而厭惡勞動,我則認為一個人隻有經受過勞苦的考驗才能感受到什麽是真正的安逸。如果一味地追求安逸而不求進取,那他定不會懂得什麽才是真正的安逸,一旦遇到勞苦的事情就會覺得不堪忍受。《易經》上說:“上天和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運動晝夜不息,周而複始,在運動中存在和發展,君子應當勉力自強,一刻也不要停息、放鬆。”從這一點上看,聖人把勞苦看作是福分,把貪圖安逸看作是災禍的起因。

家訓史話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皇帝大多怠政,而不勤政。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都是有名的怠政庸君。萬曆“怠於臨政,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萬曆不禦政,導致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14員,大學士泡病號請假,內閣大門白天緊閉,尚書虛懸,無人理事,中樞機構癱瘓。宰相方以哲進入內閣八年才得見萬曆一麵,而且是惟一的一次見麵,什麽問題也沒有解決。遇到緊急的軍國大事,皇帝不接見朝臣,不議商國事,也不做出決策。有的大臣跪在朝門外十個小時不起,請求皇帝上朝,萬曆仍然不予理睬。

清朝從天命汗到光緒帝都可謂是勤政的帝王。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禦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禦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因此稱作禦門聽政。後來聽政的地點經常變化,有時在中南海瀛台勤政殿、暢春園澹寧居、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等。參加會議的主要有六部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尚書、左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員。會議有記錄,就是起居注。康熙從14歲親政以來,每天禦門聽政,一年四季,無論冬夏,沒有例外。聽政的時間,一般在早上八點左右,因此又稱“早朝”。康熙的禦門聽政,嚴寒酷暑,從不間斷。他說:“一歲之中,昧爽視朝,無有虛日。親斷萬機,披覽奏章。”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禦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古訓今鑒

讀了上麵的史實典故,不禁令人感歎,同時備受鼓舞。“康乾盛世”的成就並不是靠著皇帝作威作福,一朝天子號令天下得來的,一國之任在一人之肩,責任之重大,康熙深知。正是因為勤政利民,才有康熙穩定的61年統治,才有後來兩百年的清朝基業。

人生太閑,私欲雜念就會暗中悄悄滋生。大凡有德有才的人物,絕不會整天沉迷在無所事事、醉生夢死的享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