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於閑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作為人,誰能不犯錯誤呢?但有了過失、錯誤,大多自己不願承擔或承認自己所犯錯誤。我就不是這樣。平常和人閑談偶有因為自己遺忘而錯怪他人的事情發生,事情過後,我一定會主動認錯,並說:“這是我的過錯!”正是因為這樣,竟至於使別人被我的行動大為感動並覺得不安起來。大抵能夠自己認錯並能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多為德行高尚的人。

家訓史話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裏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麵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隻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麽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裏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麵,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隻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麽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了宴席。

古訓今鑒

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主動承擔責任,並且加以改正。這是作為君王非常難得之處。如孫權怕自己再喝酒犯錯誤殺臣子,就提前說下規定,避免自己重蹈覆轍。康熙不以自己是“言出九鼎”的一國之君而勇於向臣下認錯,其磊落的胸襟與領袖的風度值得學習借鑒,其“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這是衡量一個人品德優劣,甚或是領導藝術高低的標準。康熙作為一個封建君王,他不僅這樣做了,並以此告誡兒孫後人,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