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今天下承平,朕猶時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亂時,因朕主見專誠,以致成功。惟大兵永興被困之際,至信息不通,朕心憂之,現於詞色。一日,議政王大臣入內議軍旅事,奏畢僉出,有都統畢立克圖獨留,向朕雲:“臣觀陛下近日天顏稍有憂色。上試思之,我朝滿洲兵將若五百人合隊,誰能抵敵?不日永興之師捷音必至。陛下獨不觀太祖、太宗乎?為軍旅之事,臣未見眉顰一次。皇上若如此,則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為憂也。”朕甚是之。不日,永興捷音果至。因此,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凡人各有識見。常與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見,即以奏聞,言合乎理,朕即嘉納。都統畢立克圖漢仗好,且極其誠實人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現在,雖然天下已安定太平,但我仍每時每刻不知疲倦地勤奮處理著國家大事。以前,吳三桂等“三藩”發動叛亂時,因為我主意見解堅定,因而才能成功地平定叛亂。隻是在大軍永興被圍那一次,事情危急到連消息也不通了,我內心憂慮,不免流露於言語和表情。

一天,眾大臣進宮商議軍事問題,他們進奏完後都退下了,隻有都統畢立克圖單獨留下,對我說:“為臣觀察陛下這幾日的臉色,稍有憂慮之樣子。皇上要想一想,我大清八旗官兵如果五百人集合編隊,衝鋒陷陣,誰又能抵敵住他們呢?過幾天,永興方麵的我軍必定會送來勝利的喜訊。難道陛下不了解當年太祖、太宗他們用兵的情況嗎?為臣從未見過他們皺一次眉頭。皇上您如果這樣怯懦心虛,就趕不上祖宗了!您何必為這樣的情況而憂慮呢。”我很以為他的話是對的。過了不幾天,捷報果然來到。因此,我從不敢輕視別人,認為別人無知。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我經常和各位大臣說,你們但凡知道什麽、見到什麽,都可以進奏,讓我知曉;對於那些合理的意見,我將讚許並樂於采納。都統畢立克圖,體貌魁梧,麵目俊好,而且是一個十分誠實的人。

家訓史話

宰相封德彝鑒於有些折衝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並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後,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征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

封德彝隻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征: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幹係,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麽意思?”魏征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並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並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麽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何取給?並且兵不在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二三件事。最後,還嚴厲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於人!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麽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並給魏征賞賜了金甕一口。

古訓今鑒

聽過太多問過則改的句子,但是這句話從“一言九鼎”的皇帝口中說出實屬不易。康熙在執政為人上總是向高尚看齊;孔子說:君子惡居下流,不然的話,將“眾惡歸焉”。曆史上不乏居高位而為惡者, 身在高位卻不能體察民情,堵塞言路,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康熙的“嘉納良言”在今日不管是管理企業還是治理國家,都有其深刻的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