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道理之載於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故世之苦讀書者,往往遇事有執泥處,而經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圓融而無定見。此皆一偏之見。朕則謂當讀書時,須要體認世務;而應事時,又當據書理而審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記載在經書典籍中的道理,畢竟都是有限的,天下的事千變萬化,頭緒複雜。因此,那些刻苦用功讀書的人,往往遇事拘泥於經書典籍的道理,不知道變通;而那些閱曆豐富、老於世故的人,又往往遇事圓滑而沒有主見。這兩種人都帶有片麵性。我認為在讀書的時候,必須要結合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在辦事時,又應當根據經書典籍中的道理來處理事情。隻有這樣做,才能避免出現上述的兩種弊端。

家訓史話

諸葛亮來到祁山,決定派出一支人馬去據守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作為據點。當時他身邊還有幾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可是他都沒有用,單單看中參軍馬謖。 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因此諸葛亮很信任他。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銜亭,魏軍也正從東麵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紮營,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在山上紮營太冒險。” 馬謖沒有打仗的經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紮營。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隻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紮。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紮在山上,暗暗高興,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紮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 馬謖幾次命令兵士衝下山去,但是由於張噌堅守住營壘,蜀軍無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魏軍看準時機,發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隻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後來,諸葛亮經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於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部署。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諸葛亮按照軍法,把馬謖下了監獄,定了死罪。

古訓今鑒

這篇庭訓,是康熙關於治學與治世的根本闡發。古人於讀書治學之道有很多精辟的論述,就識文斷句而言,應首先懂得文章,在此基礎上要明白文之精髓所在。但最終的目是躬行實踐所學,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學以致用,用自己之所學貢獻於國家社會。假如學問跟實踐不能相輔相成,那就是徒具形式而已。治學指研究學問,治世是指社會實踐。治學為認識世界,治世為改造世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從而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治學當嚴謹但要善於變通,治世當審時度勢但要有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