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凡人於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雲:“心欲小而膽欲大。”遇事當如此處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當人們在沒有事的時候,應保持一種有事在身的狀態,時刻防範可能發生的問題,這樣,就意外之事發生就不會發生。如果人們在有事的時候,能夠像沒事時那樣泰然自若,使憂慮平靜下來,那麽,已經發生的事情也會自然消失。古人說:“心中越謹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風格上則又要大膽,雷厲風行越好。”我認為,遇到事情都應該如此對待。

家訓史話

康熙十四歲親政。鼇拜大權獨攬,仍把持著權力不放,要把年輕的皇帝變成任憑自己擺布的傀儡。蘇克薩哈要求辭職,還政皇帝。這一舉動觸及鼇拜要害,因為排名第一位的蘇克薩哈辭職(時索尼已死),遏必隆、鼇拜勢必也要讓出輔政的職務,鼇拜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他誣陷蘇克薩哈的辭職“背負先帝”,“別懷異心”(《清史稿蘇克薩哈傳》),羅織二十四條罪狀,要把蘇克薩哈斬首抄家。康熙不同意,以“核議未當,不許所請”。但跋扈成性的鼇拜在康熙麵前揮拳捶胸,疾言厲色,對康熙恐嚇要挾,最後連康熙也無法改變鼇拜的決定,結果蘇克薩哈被處絞刑。

康熙的祖母孝莊太後具有崇高威望和非凡才智,不容許任何人侵犯自己心愛的孫子。各種勢力迅速地倒向皇帝一邊。客觀形勢對鼇拜愈來愈不利,而他還懵然不察。康熙八年五月,武力奪權的時機終於到來。康熙與索額圖密謀,將鼇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康熙召集侍衛武士說:“你們都是我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我,還是怕鼇拜?”大家說:“怕皇帝”(《嘯亭雜錄》)。康熙即宣布鼇拜罪狀。在鼇拜單獨入朝時,由布庫少年突然擒拿下獄,宣布鼇拜三十條罪狀,但念鼇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弑之跡,康熙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康熙奪回政權,經過周密策劃,精心布置,不動聲色,沒有動用大軍,沒有經過惡戰,在社會上未發生重大騷動,因此人們評論他:“聲色不動而除巨惡,信難能也”

古訓今鑒

康熙大帝闡述了作為一國之君、統領天下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具有的是一種沉穩大氣的雍容心態,即所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大將風度。因為,利害衝突或兩軍對壘之時,勝利的一方往往是那些具有決斷力和膽略的將軍,而不是學識更高一籌者。康熙皇帝一生文治武功,身經大大小小的戰役,匡扶將傾的滿清帝政,對領袖的統馭才幹自然是深有感觸的。這裏的“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談的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有事之時,卻如無事”,談的是遇事不慌,從容應付。一個有誌成就事業者,需具備這樣的素質;一個政治家,更需具備這樣的素質。縱觀康熙執政期間,征討噶爾丹,平定三藩,收複台灣,抗擊沙俄,赫赫功勳,舉世矚目,而指揮若定、舉重若輕,就是這種良好素質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