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斯二者,榮辱之端。

——李世民 《帝範》

白話

那些處於太平盛世的君主,心中應常存節儉的美德,雖然國富地廣,也要用節儉來約束自己;古代的聖王,雖然智慧高超,才能卓越,但都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會因為自己身份尊貴就頤指氣使,飛揚跋扈,也不會因為自己功德偉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那些明君聖主,如果用茅草蓋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柞木立了柱子,也不會砍削得光滑一些,甚至所乘車船也沒有裝飾彩繪,穿著衣物也一點都不華麗。,英明的君主並不會大興土木,建造豪華的廳堂宅院,即使是吃飯都隻圖飽腹,不求味美。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不是因為憎嫌榮華,討厭甘美,是希望能率先垂範,用淡薄節儉的風尚為天下百姓作榜樣。於是,風俗純正厚樸,鄰人和睦相處。因此,驕奢還是節儉,是榮辱的開端啊!

家訓史話

唐太宗即位後,所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建的宮殿,經戰火焚燒,早已破舊。按照慣例,新王朝國君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至少也要將舊宮修複,崇飾一新。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國的教訓,“不敢縱逸”,一直不許興建新的宮殿。太宗患有“氣疾”,所住的宮殿又潮濕,夏暑秋涼,容易引起舊病複發。貞觀二年,有大臣從愛護他的健康出發,奏請朝廷“營一閣以居之”。唐太宗說:“我有氣疾,確實不宜居住卑濕之宮,可是要大興土木,必然靡費人工與錢糧。昔漢文帝起露台,因惜十家之產而停建。我的功德遠遠不如文帝,而建新宮的費用又超過露台,這不是為天下之君所應做的事。”大臣們一再奏請,太宗堅持不準,此事才作罷。

隋朝時期盛行厚葬之風。唐太宗即位後嚴令禁止厚葬。他本著節儉的精神,對自己的陵寢也預作安排,親自製作規格,“因山為陵”、“容棺而已”。這樣安排的目地是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子孫“從俗奢靡”。唐太宗離世後,殉葬品也比較儉約,體現了他的崇儉精神。玄宗時,高力士曾進入太宗陵墓寢宮,“見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木篦一,草根刷子一”,不禁讚曰:“先帝隨身服用,唯留此物。欲將傳示子孫,永存節儉。”玄宗聽到高力士的匯報後,親自前去查看,見物“肅靜如不可勝”,即命史官記載下來。

工部尚書殷綸曾帶一巧匠揚思齊入宮,欲製造木偶戲取悅於太宗,太宗不但不賞光,反而訓斥了他一頓並免去他的官爵。唐太宗專門下令,禁止地方官進貢珍奇寶物,以防擾害百姓,助長君王的奢侈之心。

古訓今鑒

唐太宗深知,作為君臨天下的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極易滋長驕奢逸樂的思想。從即位起,他便注意節製自己的欲望,戒奢從儉,減輕百姓的負擔,從而增強國力。貞觀初年基本上沒有興建什麽大的工程。不僅如此,在洛陽遭受水災時,百姓房屋被衝毀,太宗還下令拆掉洛陽一些宮殿,將木材分給受災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陽宮殿被大水衝壞後,隻是稍加修繕而已。正是由於唐太宗帶頭節儉,反對奢侈,影響了許多大臣。康熙在此提醒子孫盛世之君,也要行節儉之事。在貞觀君臣中,崇尚節儉蔚然成風,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貞觀時期的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為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