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疏間親,宋有伊戾之禍;以邪敗正,楚有郤宛之誅。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藂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國之本。

    ——李世民 《帝範》

    白話

    離間親疏的事例,有宋時有伊戾離間太子和平公,用邪惡勢力敗壞正義之人,楚時有費無極就誣陷郤宛的例子,這就是那些昏庸不明的君主,荒迷惑亂,所以有許多忠臣孝子被誣陷,實在是冤枉啊!蘭花即使想長得茂盛,奈何被淒冷的秋風吹落。這就像忠良之臣往往被小人用讒言蒙蔽陷害一樣;君王本來很想明察是非,但往往被小人蒙蔽耳目,不能成為英明之主。這就是奸臣、讒佞之人的危害。以上說的這兩個方麵,是傾覆一個國家的最大的隱患。

    家訓史話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直而又嚴峻苛刻,他博才多學,善於分析,在漢文帝時期,他就官拜為太子家令,精心輔佐太子,並得到了太子的寵信。被稱為太子的智囊。在這個時期,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就戰爭、充實邊塞、農耕、爵位的封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帝對此也多有褒獎,以表示對晁錯的寵信,並且采納其不少的意見,以治理國家。

    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晁錯以其自己對問題的精辟見解仍多次地與景帝在一起進行單獨的國政論談,而且景帝仍能經常地采納他的意見,並且依據晁錯的建議,修改了許多的法令。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錯為禦史大夫。

    隨著各諸侯王領地的不斷發展和強大,一部分非嫡親的諸侯王對朝廷越來越驕橫,故此,晁錯勸景帝說:“如今,削減他的封地,他會叛亂,不削減他的封地,他也會叛亂,如果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禍害會小一些;如果不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將來有備而發,禍害更大。”景帝讓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討論晁錯的建議,沒有人敢與晁錯辯駁。朝廷便根據晁錯的建議對吳王等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減。

    此後過了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吳國的丞相袁盎與晁錯互不相容,於是伺機麵見景帝,說:“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說高帝分封子弟為王,各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責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誅殺晁錯,恢複原有的封地,達到此目的也就罷了。現在的對策,隻有先斬晁錯的首級,派出使者宣布赦免吳、楚七國舉兵之罪,恢複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麽,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會撤走。”景帝聽後,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不這樣做還有什麽別的辦法?我不會為了庇護他一個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說:“我想出的隻有這個計策最佳,請陛下認真考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