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昏主則不然,說者拒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大臣惜祿而莫諫,小臣畏誅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極荒淫之誌。其為雍塞,無由自知。以為德超三皇,材過五帝。至於身亡國滅,豈不悲哉!此拒諫之惡也。

——李世民 《帝範》

白話

昏庸的君主就不一樣,如果有對他的過失進行勸諫的,他就以他的威勢來拒諫,對進諫者治罪懲罰。這樣一來,大官害怕丟了官位俸祿而不去進諫,小官畏懼引來殺身之禍而不敢說話。這樣皇帝任性胡為,放縱暴虐之心,窮奢極欲。自己蒙蔽自己,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自以為他的德行超過了三皇,才能超過了五帝。直到最後身死國滅,難道不是非常可悲嗎?這就是拒絕接受勸諫的惡果。

家訓史話

貞觀之初,他一登上皇位,就屢次提醒手下的大臣,如果發現皇上的決策有誤,一定要敢於直諫。為了提倡這種進諫之風,隻要大臣進諫在理,太宗一般都要給予重賞,以資鼓勵。

當時的名臣魏征就是以敢於犯顏直諫而聞名於世的。

有一次,太宗從朝廷裏回到後宮,罵罵咧咧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懲罰這個鄉巴佬。”在一旁的長孫皇後問道:“陛下和誰生這麽大的氣?”太宗說:“魏征每次上朝都指出我過失。”長孫皇後聽了,立刻進去裏邊換上朝服,來到太宗麵前道賀。太宗不明白,問她有什麽可賀的。長孫皇後說:“自古以來,君主胸懷寬廣,才會有耿直的臣子。今魏征敢於犯顏直諫,說明陛下仁德廣厚,這難道不值得道賀嗎?”唐太宗聽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不再去懷恨魏征。

由於魏征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上程奏折,據理力爭,從不退讓,因此,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征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征遠遠地向他走來時,怕魏征說他玩物喪誌,又開始直言進諫,便趕緊把鷂鷹藏在懷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說了很多話,致使鷂鷹悶死在懷中。

古訓今鑒

忠言逆耳,這句話經常被人說起,但是真正能接受直言的人卻不多。要說勇於納諫,唐太宗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大概算是一個模範人物了。唐太宗一生保持虛心納諫的美德,作為封建帝王,已是難能可貴。在魏征去世的時候,太宗十分痛惜地對大臣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去世,朕少了一麵鏡子啊!”

納諫,道理上很簡單,但在具體實踐中認真施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唐太宗對納諫的認識不能說不通達,可要做到始終如一、持之以恒地虛心納諫,也需要不斷地驚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