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欣賞

    希望得到別人的注意和肯定,這是人們共有的心理需求,而欣賞正是滿足這種需求的一種交際方式。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說:“避免嫌棄人的方法,那就是發現對方的長處。”因此,在交際中我們應抱著欣賞的心態來對待每一個人,時時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讚美是欣賞的直接表達。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真誠的讚美往往可以給別人也給自己帶來好心情。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並由衷地讚美吧,這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潤滑劑”。

    六、換位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從自己的主觀判斷出發為人處世,因而常導致一些誤解的發生。所以,要達到彼此的認同和理解,避免誤會和偏見,我們就要學會“換位思考”。所謂“換位”,即俗話說的“板凳調頭坐”,就是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和處境認知對方的觀念、體會對方的情感,發現對方處理問題的個性方式。隻有設身處地地多為別人著想,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別人,從而找到相處的最佳途徑、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先怎樣對待別人。”因此,交際中隻要少一點自以為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就會少一些誤解和摩擦,多一些理解與和諧。

    七、彈性

    一個人的人際關係不和諧,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其中往往與他交際方式太死板,不留餘地有關。因此,我們需要在交際中建立一個“彈性隔離帶”,使自己、對方、甚或雙方都能獲得更大的回旋空間,以減少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或傷害。比如說,在答應別人時,不要總是那麽言之鑿鑿,一旦自己因客觀原因無法兌現,豈不給對方以“言而無信”的印象;在拒絕別人時,不要總是那麽生硬地一口回絕,不妨先答應考慮一下,給自己留點回旋的空間,以便到時候“進退有據”;在批評別人時,不要一味地高聲大嗓,如果是在公眾場合,最好點到為止,照顧一下對方的自尊;與人爭論或爭吵時,不要口不擇言地說些“過頭話”“絕情語”,這不僅會嚴重傷害對方的感情,而且也往往使雙方難以“下台”;在請人幫忙時,不要直接讓對方按你的要求去做,一旦事情不該辦或對方無能為力,難免會造成尷尬的僵局,等等。大量實踐表明:為自己的交往增加些彈性,給自己和他人都留些餘地,有助於你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

    八、誠信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是無形的“名片”,關乎一個人的形象和品質。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一切向錢看”,不講誠信,連自己的親朋好友都敢蒙騙,由此使得人際之間信譽度降低,嚴重損害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麵對誠信的缺失,光是呼喚是不夠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建設誠信大廈的磚瓦,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如:不要失信千人,對別人有求於我們的事,我們一旦答應了就要盡全力去辦。如果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完成,就應向人家解釋清楚,求得對方的諒解;要盡可能本色地做人,不要總是帶著一副假麵具與人交往,虛以委蛇;不要抱著“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的想法,以一種“利用”的心態與人交往,甚至做出“過河拆橋”的卑鄙之舉;防人之心固然不可無,但也不必處處設防,總是用一種懷疑的眼光來看人,須知猜疑是人際關係的暗礁。隻要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恪守誠信,相信誠信之火定能成燎原之勢,到那時和諧的人際關係何愁不能建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