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尺郭。是專門吃鬼的神。據《神異經·東南荒經》所載:“東南方有人焉,周行天下,身長七丈,腹圍如其長,頭戴雞父魌頭,朱衣縞帶,以赤蛇繞額,尾合於頭。不飲食,朝吞惡鬼三千,暮吞三百。此人以鬼為飯,以露為漿,名曰尺郭,一名食邪。道士雲吞邪鬼,一名赤黃父,今世有‘黃父鬼’。”尺郭雖然以吞食惡鬼而聞名,但他不管冥界。

    三、後土。後土被視為冥界之主的這一觀念大約是從漢代開始形成的。據王逸注《楚辭·招魂》雲:“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後土是怎麽產生的?據《山海經·海內經》雲:“……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後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雲:“共工有子句龍,為後土,後土為社。”《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周禮》雲:“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木。”以此看來,後土司冥的範圍是很小的,二十五家為一社,僅此而已。

    東嶽大帝、酆都大帝都是司冥的大神,此說另述。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對中國神靈體係產生了很大影響,它把我國古代山上冥界信仰轉入到地下,形成了地獄觀念。

    酆都大帝

    酆(今作“豐”)都大帝是道教所信奉的陰司地獄的最高統治者。

    酆都,即所謂的鬼都。鬼國、鬼都與鬼帝是在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後才形成的。

    我國古代陰間鬼國觀念由來已久。古人認為,地府鬼國在北方。東漢的張衡在《論衡·訂鬼篇》中引《山海經》稱:

    北方有鬼國……滄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叫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名神荼,一名鬱壘,主閱領萬鬼。

    現在傳世的《山海經》此條已佚,古本當有此條。《山海經》中的《山經》成書時間至遲是在戰國時期,《海經》則成書於秦漢之際。書中藏有大量的神話故事和傳說。從這兩部書的成書年代來看,鬼國地府的說法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但鬼國到底在何處,先秦時期沒有具體所指,隻是籠統地說鬼國在北方。但從《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可以看出,鬼方有五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鬼方無確定之地,指鬼居之所,多數認為在今內蒙古。關於鬼方之說已在民俗裏述過。

    到了漢代,鬼國地府被落實到了北方的泰山,當時已經有了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泰山)”(見《後漢書·烏桓傳》),“泰山治鬼”(見《太平廣記》卷九十九引《冥報記》)等說法。泰山神主掌人的生死大權,成為陰間主宰。而最初的鬼都是在泰山之旁的蒿裏山。據《山東通誌》載:“蒿裏山神廟,廟在泰山下,弘治十四年(1501)建。其神酆都大帝,有七十五司,以為收捕追逮出入死生之所。”(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十九引)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了“人死歸蒿裏”的說法。《漢書·武帝紀》雲:“太初元年(104),禪高裏。”“高裏”即“蒿裏”,此說是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時,在泰山之下的蒿裏山祭地。唐代顏師古對此注曰:“死人之裏謂之蒿裏,或呼為下裏者也,字則為蓬蒿之蒿,或者見泰山神靈之府,高裏山又在其旁,即誤以為高裏為蒿裏。”

    “蒿”即墳地野蒿,“蒿裏山”即鬼魂山。“蒿裏”也被後人泛指為墓地,陰間。漢代有一首樂府古辭《蒿裏》,其辭曰:

    蒿裏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蒿裏》古辭是當時流行的挽歌(喪歌),是出殯時唱的。宋玉《對楚王問》中說:有人唱《下裏》(即《蒿裏》),幾千人和著他唱,可見此歌在當時的流行和普及程度。蒿裏山在泰山周圍是一座其貌不揚的小山,但因蒿裏被稱做鬼都而名聲遠揚。到後來,蒿裏山逐漸被道家所宣揚的羅酆山所替代。東晉著名道士葛洪在《枕中書》中提出了“五方鬼帝”及其治所的理論,其中將北方陰府的治所規定在羅酆山,“張衡、楊雲為北方鬼帝,治羅酆山”。

    到了南朝時期,羅酆山及其主宰酆都大帝的理論更加係統化了。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道士陶弘景在其所撰《真靈位業圖》中將神仙們排了座次,其中第七階陰間,神的中位就是酆都大帝。據《道藏》第三冊所載:“酆都北陰大帝焱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在酆都大帝的左右列有一百一十九位鬼官。陶弘景又在《真誥》卷十五《闡幽微第一》中說: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裏,周回三萬裏。其上其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有六宮,“是北酆鬼王決斷罪人住處,其神即應是今呼為閻羅王所住處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類,其死莫不隸之至於地獄。”又說酆都北陰大帝“是天下鬼神之主也”。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已經形成了酆都大帝主管陰間地獄的信仰,對這位幽冥主宰多稱其為“北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