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對這位酆都大帝直至清代仍信仰不已,時常禱告酆都六宮,祈求保佑。清俞樾在《茶香室三鈔》卷二十中雲:“世人知有酆都六天宮門名(六宮門名依次是:紂絕陰天宮,泰煞諒事宗天宮,明晨耐犯武城天宮,恬昭罪氣天宮,宗靈七非天宮,敢司連宛屢天宮),則百鬼不敢為害。欲臥時,常北方祝之三遍,祝雲:‘吾是太上弟子,下統六天,六天之宮,是吾所部,故得長生,敢有犯者,太上斬汝形。’”

    酆都大帝原來的住所在羅酆山,大約是在宋代時,酆都大帝搬家來到四川的“酆都”。清人方象英在《使蜀日記》中根據前人的說法,對此作了概括說明:“酆都縣城倚平都山,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國都城’聞名。”傳說王方平、陰長生先後於此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後主誤讀“王、陰”為“陰王”,訛傳為“陰間之王”,酆都乃成陰曹地府。這樣一來,四川的酆都很快就發展起來了。經過千百年的營造,酆都已成了一座規模宏大,包羅萬象的人間鬼國。酆都鬼城的重要廟宇與建築有五十多座,包括鬼門關,血汙池,奈何橋,陰陽界,無常殿,孟婆茶樓,鍾馗殿,土地廟,東嶽殿,城隍廟,東西地獄,十王殿,玉皇殿,天子殿(即酆都大帝殿)等。正殿陰天子(即酆都大帝)像為頭戴金冠,蟒袍玉帶,龍眉鳳眼,秉圭端坐,莊重威嚴。天子的左右有宮女侍立,兩旁為地府文臣武將六功曹。酆都大帝身後是皇後,全身用棉胎錦衣製成,柔軟而有彈性,相傳為“娘娘肉身”。

    中殿塑有四大判官,十大陰帥等鬼吏、鬼將、鬼卒。四大判官為:賞善司判官、罰惡司判官、陰律司判官、查察司判官。十六陰帥為:日遊神、夜遊神、黃蜂、豹尾、鳥嘴、魚鰓、無常、牛頭、馬麵、鬼王。

    下殿的左右兩廂是長廊,設東、西地獄。地獄刑罰有上刀山、下火海、刀割、鋸解、下油鍋、磨子磨、五馬分屍、炮烙、挖心、剝皮等種種酷刑。其中“秦檜受刑”、“活捉王魁”、“包公鋤陳世美”等很是突出。

    佛、道兩教用地獄理論來警戒世人,用極其恐怖的景象來威懾世人,就是想從反麵教材來勸告世人一定要棄惡從善,老老實實做人。天子殿門的一副對聯正是這一用意,其聯雲:

    不涉階級,須從這裏過,行一步是一步,

    無須貴賤,都向個中求,悟此生非此生。

    殿內一副對聯是:

    任爾蓋世奸雄,到此亦應喪膽;

    憑他騙天手段,入門再難欺心。

    大殿上有“神目如電”、“善惡昭彰”的匾額道出了百姓們期待“公平”的善良願望。

    天子殿的“乾坤一氣”匾額下高懸一麵寶鏡,也就是“照妖鏡”,又俗稱為“孽鏡”。“照妖鏡”是道教的一種明鏡辟妖術,它的由來已久,葛洪在《抱樸子·登涉》中說:

    萬物之老者,其精皆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唯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以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或有來試人者,則當顧視鏡中,其中仙人或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

    故而,明鏡在道教法術中,與劍、印、令牌一樣,是很重要的法器,它不僅可以照妖,還可辟邪、辨冤、鑒形、遙視。舊時民間還有一種明鏡照鬼現形法,其法載於《道藏》正一部《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七之中。

    明人餘象鬥著《五顯靈光大帝華光天王傳》(又名《南遊記》)中說:華光之母吉芝陀聖母原本是個女妖,經常吃人,被龍瑞拿住後打入酆都,華光因而外出尋母。他鬧東嶽,闖陰司,後來得知母親在酆都正受惡報,便三下酆都救母。他第一次變作玉帝的天使來到酆都,酆都大帝將他請進地府,問他來此為了何事,他說“奉玉帝差遣,將酆都眾鬼押赴天曹決罪。”酆都大帝見說,命韓、關二位元帥取來照妖鏡一照,照出了華光原形,華光隻好逃了。華光二次變作太乙救苦天尊來到酆都,又被酆都大帝用照妖鏡照出了本相,他隻好二次逃跑了。後來,華光得到金睛獨眼鬼的幫助,變成了真天尊,二位元帥不敢拿照妖鏡照他了,被他哄騙後,終於將母親從酆都救出。華光之母後來吃了華光從王母那裏偷來的仙桃,改了吃人的惡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