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還有將地藏王的生日定在七月晦日(即月末最後一天,三十日)的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所以又稱做“地藏節”、“地藏會”。此為蘇州一帶之俗,“晦日為地藏王生日,駢集於開元寺之殿,酬願燒香。婦女有脫裙之俗,裙以紅紙為之,謂曾生產一次者,脫裙一次,則他生可免產厄。點肉身燈,為報娘恩。以紙錠筦納寺庫,為他生資,謂之寄庫。昏時,比戶點燭庭階,謂之地藏燈”(見清顧祿《清嘉錄》卷七《地藏王生日》)。文中提到的“點肉身燈”,又叫“祭肉香”、“燒肉香”,是向地藏許願,舍身贖罪者(俗稱為“舍身人”)上身裸露,兩臂撐開,陷鉤於肩,下懸香爐或點燃的油燈,稱“肉身燈”或“祭肉香”,以鐵針貫於手臂,下係香燈者,則稱“燒肉身”。這是民間迷信者以此為虔誠,向神還願,祈求贖罪。認為這樣可以消除前緣,來媚神邀福。

    北方的地藏節與此不同,如北京“都門寺廟,禮懺誦經,亦紮糊紙船,中設地藏王佛像及十殿閻君繪像,更盡時施放焰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蓮燈於路旁,光明如畫”(見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七月·地藏會》)。

    但全國最大的地藏節,還是九華山。九華山的地藏節,俗稱“朝九華”,即朝拜九華山。如今,“朝九華”之俗仍然流行,但“點肉身燈”、“燒肉香”卻沒有了。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稱為“四大金剛”,他們是佛國中名氣最大的神將,也是欲界的最高神。

    佛教吸取了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了“三界”之說。所謂“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凡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輪回”不已。隻有達到涅槃境界成佛以後,才能超脫三界之外,升入不生不滅的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三界中,欲界是最低的一界,人類社會就居住在這一界;地獄、餓鬼、畜生也在此界,諸天神也在此界。不過,天神是在欲界的天上,這一界的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天叫“四天王天”,他們離人最近,也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地方。

    據佛經說“四天王山”就是著名的須彌山,四天王就住在須彌山的山腰上,那裏還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峰,稱做須彌四寶山,高三百三十六萬裏。“四寶所成,東麵黃金,西麵白銀,南麵琉璃,北麵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守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而,四大天王又被稱做“護世四天王”。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輔佐天王守護空間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四大天王手下還各有八位大將,幫助天王管理所屬各處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在眾大將中,居於首位的是韋馱,他是專門保護出家人的,因此,備受僧尼們的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稱及形象是:

    東方持國天王,名叫金羅吒,身著白色甲胄,手持琵琶。金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持國”。“持國”的意思是以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居住在須彌山的黃金埵,主樂神,故而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門。

    南方增長天王,名叫毗琉璃,身著青色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增長”。“增長”的意思是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住在須彌山的琉璃埵,手杖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著紅色甲胄,手中繞一蛇(或說繞一龍)。“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廣目。“廣目”的意思是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保護人民。他住在須彌山的白雲埵,為群龍領袖,故而手繞一龍,(有的亦作赤索),看到人有不信佛教者,即用索促來,使其皈依佛門。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著綠色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即“多聞”。“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他住在須彌山的水晶埵,手持寶傘,用以製伏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原是古印度教中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神,在印度古神話中,他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是一位“大財神爺”,故而,在四大天王中,他的信徒最多。敦煌壁畫中,畫有毗沙門天王在渡海布道之際將金錢財寶從空撒下的畫麵。

    毗沙門天王的極顯時期是我國唐代。傳說,天寶元年(742),安西城(今新疆庫車縣)被番兵圍困,有表請兵援助,但因安西路途遙遠,短時間內,救兵很難趕到。唐明皇即讓不空和尚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神兵救援。於是,天王金身在城北門樓出現,大放光明。同時有“金鼠”咬斷了敵軍弓弦,三五百神兵盡著金甲,擊鼓聲震三百裏,地動山崩。番兵大懼,望風而逃。唐玄宗聞奏後大悅,敕令諸道節度,於所在州府之城西北隅置天王形象,部從供養。佛寺亦敕別院安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