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

    觀音菩薩的身世在佛教中有兩種說法。傳說,轉輪王有兩個兒子,長子不翬,次子尼摩。不翬在佛前發下宏願雲:“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無上菩提,願我行菩提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正覺。”“正覺”即佛。世尊釋迦牟尼聽後說:“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及煩惱故,欲令眾生往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並雲成佛後號“一切光明功德三王如來”。尼摩亦在佛前發下宏願,效兄修行,佛乃字之為“得大勢”,並雲成佛後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第二種說法是,傳說昔金光獅子遊戲如來國,如來國裏沒有女子。國王名威德,於園中三昧,左右二蓮花生二子,左名寶意,即觀世音,右名寶尚,即得大勢。觀世音為普住功德山王如來,得大勢為普住功德寶王如來。

    觀世音發下宏願,要救盡苦難眾生以後才去成佛。也就是說,他要把苦難眾生救盡以後,他的覺行才算圓滿,才能成為佛,否則,覺行就永遠不得圓滿,也就永遠成不了佛。世上芸芸眾生苦難之人何其多,哪有度盡之日?觀世音隻好永無閑逸之日,永遠超度下去。他的覺行也永無圓滿之日,他也就永遠成不了佛,當一名大慈大悲的菩薩。但在世俗觀念中,觀世音已經普度了無數眾生,他已經修到了佛的境界,他的作用和影響已經超過了佛,所以,世人也就不拘佛係品位,將他稱為佛了。

    “觀世音”是佛給他取的名號,到了唐代為避李世民的名諱,便稱為“觀音”。現在民間一般稱觀音,但在佛經或佛事活動中仍稱觀世音,以示正規。

    “觀世音”又被稱做“觀自在”或“觀自在菩薩”。《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二十五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苦,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是謂人若有苦難煩惱時,隻要呼觀世音法名,觀世音便會觀其聲音往救,無物能阻,即時可達而奏其功,自在無閡,故譯為“觀自在”。這也是“觀音”或“觀世音”的意思。

    佛經中的觀音是男子修成的,但他的現身之像卻是或男或女。

    觀音現女像者,古書中有很多。《北齊書·徐之才傳》雲:“武成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身長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英(音)。”《法苑珠林》雲:“齊建元元年,彭子喬係獄,誦《觀世音經》,有鶴下至子喬邊,時複覺為美麗人。子喬雙械自脫。”陳後主沈皇後為尼於毗陵靜寺,名觀音。唐太宗長孫皇後,小字觀音婢。這些都是以觀音為女身者號之。

    宋人洪邁在《夷堅誌》中載觀音現身故事中,有觀音現男身的。如《三誌》辛卷七《觀音救目疾》雲:一婢患目疾,不見物,夜夢一僧給藥醫治。次日,目疾頓愈。原來,這位僧人正是觀音所化。但觀音現女身者較多。如《支誌》景卷五《董姓之母》雲:董母素持《觀音普門品經》,忽病死,其魂呼救觀世音,恍若有婦人瓔珞被體,相好端嚴,以右手把其臂,挈之偕行,遂瘳。

    又徐熙載母程氏,虔奉觀音。熙載舟行將覆,呼觀音菩薩名,得免。既歸,母笑謂熙載雲:“夜夢一婦人救汝歸,果不妄。”夢中之婦人,就是觀音。

    觀音能現男身女身的說法出自《妙法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其中雲:佛曰“觀世音見(現)比丘尼身,優婆夷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能化男化女是佛的旨意。但觀世音在中國化以後的我國民間以女子之身為多。

    觀世音既能化男(他原本就是男性),又能化女,當他來到我國以後,便被我國民間將他演化為女子,這是為什麽?或許是與男子相比較,女子更富有同情心。因為觀世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明,所以,他就應該更富有同情心,這樣一來,也就最能體現女子富有同情心的這一美德,因此,人們認為,觀音隻有在女身時,才能將其內在與外在更為和諧地統一起來。此外,我國女子信仰佛教者不少,自古就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禮教,這又是“禮教之大防”。如果讓觀音成為一位女性,這些問題就解決了,這些是觀音中國化後成為女性的重要原因。觀音被我國尊為女身後,佛經中的觀音出身之說就沒有太大地影響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