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身觀音的說法產生後,世俗中有不少傳說,一些女子死後成為觀音身。比如,唐宋時傳說,有妙善救父而成觀音大士的故事。宋人朱牟在《曲洧舊聞》卷六中雲:“蔣穎叔守汝(州)日,則香山僧懷晝之請,取唐律師弟子義常所書天神言大悲之事,潤色為傳。載過去國莊王,不知是何國。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疾。其論甚偉,然與《楞嚴》及《大悲》、《觀音》等經頗相失。《華嚴》雲:善度城居士鞞瑟眼羅頌大悲為勇猛丈夫,而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眼,以示父母,旋即如故。而今香山,乃是大悲成道之地。則是生王宮,以女子身顯化。考古籍翻經所傳者絕不相合。浮屠氏喜誇大自神,蓋不足怪。而穎叔為粉飾之,欲以傳信後世,豈未之思耶?”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秉承了唐人所傳“莊王三女”的傳說故事,又將其進行了演義,並直接說妙善就是觀音。又有了“六丁”、“八洞神仙”、“十殿閻王”、“土神”等中國傳統神靈和被中國化了的佛教神靈出現在故事中,使傳說更為神奇。說妙善一心向佛,釋迦便對他說:“越國南海中間普陀岩,是汝去處。吾代呼地龍化一座蓮台,渡洋而過。”於是,白虎為之咬木,伽藍推開福地,八部龍王日夜湧潮,四部天王為之柱石。妙善坐普陀岩,九載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甘露以生萬民。左善才為之普照,右龍女為之廣德。感一家骨肉而為之而修行,普升天界。玉帝見其福力遍大千,神應通三界,遂從老君妙樂之奏,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靈感觀世音菩薩,賜寶蓮花座,為南海普陀岩之主。賜父妙莊王為善勝仙官,母伯牙氏為勸善菩薩,大姐妙清為大善文殊菩薩,青獅騎座,次姐妙音為大善普賢菩薩,白象騎座。

    其實,觀音來普陀岩的故事早在《搜神大全》之前就有了,早已成為著名的“佛國”之地。宋人洪邁在《夷堅三誌》己卷《餘觀音》中說:有餘姓者,常持誦救苦觀音菩薩,飲食坐臥,聲不絕口,人稱為餘觀音。一次,餘觀音與同人一行七人渡海,離岸三日,餘觀音大病。海船中最忌有病死者,同人就將他拋棄在一荒島上,給他了些食物和藥,與他訣別雲:“若得平安,船回經此,再上船而歸。”餘觀音悲泣不已,遙望普陀山,連念菩薩名諱。頓時,眾人亦盡聞菩薩於空中說法,並越來越近。又見一僧左手持錫杖,右手執淨瓶,走上荒島,以淨瓶中水付餘觀音飲。餘觀音頓時疾病痊愈,又回到船中。這位僧人正是觀音菩薩所化。

    佛經中所說觀音的宮殿在補落伽山,人們便以浙江的普陀山為之,並把普陀山附近的一些地名也照佛經中的地名進行了改換,就這樣,觀音被拉到中國,駐足普陀山了。

    《汝州誌》中所載觀音出身的故事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載有所不同,並且與普陀山也沒有關係,而將觀音的出身說成是香山。其中說:“大悲菩薩,相傳為楚莊王第三女也,諱曰妙善。天性貞潔,孝事父母。常指香山曰:‘彼可居也’。後莊王病篤,百治不效。公主侍藥甚勤。有神醫曰:‘必得親人手眼,方可以療。’公主遂割手眼,送父為食,病即獲痊。公主亦就此坐化。醫曰:‘此大悲菩薩也。’言訖不見。蓋仙人來驗公主之孝耳。莊王即封其女為大悲菩薩,且命建寺香山,塑千手千眼。”從這一記載來看,觀音明顯被中國化了。

    在佛經中有千手千眼觀音的說法,《大悲心陀羅尼經》中雲:“菩薩言,昔千光王靜往如來,為我說咒,我於是時,始往初地,超第八地,乃至身生千手千眼。”人們遂以為,觀音有千手千眼,因而法力無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靈驗疾速。

    觀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她的神職很多,法力也很廣大。她有兩個職能最受民間歡迎。

    一是送子,明人謝在杭在《五雜俎》卷十五中雲:“大士變相不一,而世所崇奉者,白衣為多。亦有《白衣觀音經》,雲專主祈嗣生育之事。此經大藏所不載,不知其起何時?”

    二是司水旱,觀音之司水旱,元代無名氏在《湖海新聞夷堅續誌》後集卷一中言說:“水旱災傷,祈禱靈驗。”錢泳在《履園叢話》卷三中雲:“杭人請雨祈晴,則全仗觀音力,尤為可笑。”

    佛教中的觀世音的宏願是救苦救難,度盡眾生。民間把觀世音的這一宏願當成使自己能夠擺脫苦難的希望所在,因此,將觀音奉為能夠達到自己實用目的的神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