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正午時分,母子二人來到一座峻嶺之上,烈日炎炎,口渴難耐,母親讓藥王去找點水解渴。藥王說,山高無水,叫我哪裏去找,再忍耐些,下得山後找水不遲。母親渴得實在無法忍受了,便說,人說你是一位孝子,你也說你有一番孝心。為娘有病,你帶娘出來尋找能治娘病的藥,也算是一番孝心。如今娘口渴難忍,讓你去找點水來,你卻推三阻四。你不去找水,我說什麽也不走了,就死在這裏,也無人知曉,還能全了你的孝子之名。藥王聽了也很無奈,安頓好母親後,便於四周找水去了。

    山上哪有水源,藥王轉來轉去也找不到水。忽然來到一處陰涼處,見一個人頭蓋骨內有一些水,有兩條蜈蚣在裏麵爬著。藥王也顧不了許多,用柴棍將蜈蚣挑去,端著人頭蓋來到母親麵前。母親也不忌諱這些,隻要有水喝就行,一口將水喝下後,不渴了,母子二人繼續行路。不知走了多少路,母親的病完全好了,二人又回到家鄉。

    “偏方王”聽說藥王回來了,就上門拜訪,並詢問藥王給母親治病的情況。藥王說,也沒有找到什麽奇藥,病就好了。“偏方王”說,那你一定是用了什麽偏方。藥王說,沒有用。偏方王說,如果沒有鳳凰蛋和二龍戲珠水,你娘的病是決不會好的。藥王一聽此言,猛地想起那位姑娘給他米粒時說了一句鳳凰蛋,給娘找水時,人的頭蓋骨不正是“珠”,兩條蜈蚣不正是“龍”。想來想去,自己這個“藥王”還不如一個“偏方”,一氣之下,拿了藥布袋,駕起雲頭起到半空,將藥一把一把從天上撒下來。當來到巴蜀上空時,索性將藥布袋倒提了,把所剩之藥全都倒下來。自那以後,巴蜀多藥,成為天然藥庫。

    藥王孫思邈有這麽多的傳說,既給人治病,也給龍虎治病,又有藥袋子,唐太宗又親自將他封為藥王,在他成仙以後,被人們奉為藥王神是當之無愧的。

    陝西耀縣是孫思邈的家鄉,城東有藥王山,藥王孫思邈的神像就供奉在山上的藥王殿裏。山上有百餘通石碑,刻著藥王的醫學著作。藥王不僅是我國曆史上卓有成就的名醫,又被後人奉為神,他的名聲遠近聞名,各地也紛紛建起了藥王廟,向他祈求治病良方。各地的藥王像大都是慈眉善目,銀發長髯,方巾長袍,一般是坐像。有的還在藥王身邊站著唐朝大將尉遲恭,有的在藥王跟前站一隻虎。

    小兒神

    小兒神就是傳說中孔子的“老師”,古代著名神童項橐。

    項橐,又叫項橐。說他七歲時就成為孔子老師的說法最早見於《戰國策·秦策五》,其中說:文信侯(呂不韋)欲攻趙以河間,使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燕太子質於秦。文信侯因遣張唐事燕,張唐辭。甘羅曰:“臣行之。”文信侯叱曰:“吾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戰國策》中並沒有說項橐為何能成為孔子的老師。但後漢時期的不少著作中也有這一說法,如《史記》卷七十一《樗裏子甘茂列傳》中說:“夫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淮南子·修務訓》中說:“夫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孔子有聽其言也。以年之少為閭丈人說,救敲不給,何道之能明也。”《說林訓》中又雲:“呂望使老者奮,項橐使嬰兒矜。”

    高誘對這些說法的注疏是:項橐因“窮難孔子而為之作師”,使“孔子有以聽其言”。是說項橐之所以能成為孔子的老師,是因為與孔子詰難論辯了一番。但“窮難”了些什麽內容,也沒有說明。

    晉代嵇康在《高士傳》中說:“項橐七歲為聖人師。孔子問項橐曰:‘居何在?’曰:‘萬流屋是也。’言與萬物同流匹也。”這可能是“窮難”的內容之一,但“萬流屋”一說,既顯得很隱晦,又顯得過於簡單了一些。

    到了魏晉時期,流傳著孔子與兩個小兒辯論日之遠近的故事。這一故事被收在《列子·湯問》一書中。

    隋時期又出現了《孔子項橐相問書》,是在吸收了有關孔子和其他人的故事,如《子羽與孔子辯論》的基礎上,經過千餘年的豐富、充實和發展而定型的。《孔子項橐相問書》也並非就是一部書,而是一篇約有兩千字的文章,前半部是近於賦體的敘事,後半部是近於唱詞的七言“詩曰”。

    作品中說,孔子東遊時,路上遇到三個小兒,其中兩個正在打著玩,另一個沒有“參戰”。這個小兒就是項橐。孔子怪而問之,於是引起了一場智鬥。孔子向項橐提出了四十多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自然風物,乃至冶遊博戲,人生家庭,倫理道德等。項橐卻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聽後佩服得連說了六個善哉!接著,項橐問了孔子三個問題,孔子卻回答不上來。最後隻說了一句“後生實可畏也”。

    現摘作品中幾節:

    項橐有相,隨擁土作城,在內而坐。孔子語小兒曰:“何不避車?”小兒答曰:“昔聞聖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從昔至今,隻聞車避城,豈聞城避車?”夫子當時無言而對,遂乃車避城下道。

    夫子問小兒曰:“汝知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日不足?何日有餘?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

    小兒答曰:“土山無石。井水無魚。空門無關。神車無輪。石牛無犢。木馬無駒。斫刀無環。螢火無煙。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餘。孤雄無雌。柘樹無枝。空城無使。小兒無字。”

    夫子曰:“吾車中有雙陸局,共汝博戲如何?”小兒答曰:“吾不博戲也。天子好博,風雨無期;諸侯好博,國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遲;農人好博,耕種失時;學生好博,忘讀書詩;小兒好博,笞撻及之。此是無用之事,何用學之。”

    《孔子項橐相問書》問世後,以其有趣的內容,通俗的語言,活潑的形式,贏得了群眾的喜愛,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