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由於神荼、鬱壘的門神地位在人們的習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人們對他們那種猙獰麵目進行了改造,他們以威嚴的麵目出現在人們麵前,並正式將他們定為“門神”,人們改造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更貼近人,符合人們的心理要求。南北朝時期的梁朝人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中雲:“歲旦,繪二神披甲執鉞,貼於門之左右,左神荼,右鬱壘,謂之門神。”這一記載為神荼、鬱壘正了門神的名分,自此流傳開來,沿襲至今。這一時期還曾出現過別的門神,但他們的名聲遠不如神荼、鬱壘顯赫。再加上道家將神荼、鬱壘尊為“左門丞,右戶尉”,給了他們一定的品級和有驅除一方妖邪神威的保護神的神職功能,就連城隍廟的門上還得由門神來保護,這樣,就使得門神在民俗信仰中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神荼和鬱壘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人們心目中被確定下來。

    門神信仰發展到唐代以後,出現了兩位武將門神,是繼荊軻之後的真實曆史人物,他們就是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恭(尉遲敬德)。他們被人奉為門神與神話小說《西遊記》有關。小說中說:涇河龍王犯了天條,玉皇大帝命人曹官魏徵處斬。魏徵是李世民的丞相,因此老龍哀求李世民救他性命,李世民答應了,但魏徵於夢中將老龍斬首,老龍因此懷恨在心,於夜間出入皇宮向李世民索命,攪得世民不得安寧,命秦瓊和尉遲恭把守宮門,龍王再不敢前來驚擾世民。但二將不守宮門時,龍王仍然前來哭鬧。魏徵恐二人長此下去身體吃不消,便命人將二人畫影圖像,貼於宮門之上,龍王再未來過。龍王都害怕他們二人,鬼怪自然也是害怕的,所以,他們被人奉為門神是有信仰依據的。這一說法在明代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曆代神仙通鑒》中也有記載。《搜神大全》卷七中說: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創立江山,殺人無數。他即位後身體不豫,夜夢惡鬼“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無寧靜”。太宗懼之,以告群臣。大將秦瓊與尉遲恭請求夜晚戎裝守衛宮門兩旁,當夜果然無事。太宗大喜,但念其勞,命畫工圖二人介胄執革,怒目發威之像,懸於宮門兩旁。此後,邪祟全消,“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顯然,《西遊記》根據這一記載進行了神化,顯得更為神奇。但秦瓊與尉遲恭作為門神並不是在唐代形成的習俗,而是在元代。因為《西遊記》中不少內容是源於宋元和明初的話本及民間傳說而來的,如書中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一事,在明初完書的《永樂大典》中就收有類似的描述。

    秦瓊、尉遲恭是我國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武將門神,至今仍興盛不衰。他們二人的神像式樣也很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有貫甲,有徒步,有騎馬,有舞鞭鐧,有執金瓜,還有對秦瓊,對尉遲恭(即一對門神都是秦瓊或尉遲恭一人,分畫兩幅,成為一對)。在兩位門神兩旁有時還貼一副對聯雲:

    昔為唐朝將;今作鎮宅神。

    武將門神一般是貼在臨街的大門上,以防止惡魔或災害侵入,將災難阻擋在大門之外。他們二位手執刀錘鞭鐧,橫眉怒目,鬼邪如何不怕。

    在繼秦瓊、尉遲恭二位門神之後,又出了一個吃鬼的門神,就是唐玄宗時期落榜的秀才鍾馗。他一出現,幾乎完全替代了神荼、鬱壘的門神地位。這是因為人們認為他不僅有鎮鬼邪的功能,而且還因為他比神荼、鬱壘更有本事。神荼、鬱壘隻有將鬼用葦索捆了後去喂老虎的本事,而鍾馗卻是直接將鬼吃掉,對鬼更有威懾力。

    明清以後,門神尤以曆代武將居多,比如:河南常以趙雲、馬超為門神。河北以馬超、馬岱為門神,亦有將薛仁貴、蓋蘇文為門神的。陝西則以孫臏、龐涓為門神,也有以黃三太、楊香武為門神者。陝西漢中一帶則以焦讚、孟良為門神,後因二人的出身不太好,曾經做過強盜,作為神來說有些不硬氣,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故而,隻好讓他們站在牛棚、馬圈或豬羊圈的門上,做了下等門神。此由也可以看出,門神作為正神,必須是一身正氣,功德顯赫的人才有可能被封為正神,否則,那些即便是有功於天下的人也隻能作為下神。吳越地的門神大都是溫、嶽二位神明。嶽,即嶽飛。溫,即晉代的溫嶠,曾先後破王敦、蘇峻、官拜驃騎將軍而成為晉代名將,因此被吳越人奉為門神。

    武將門神中還有馬武、姚期、楊延昭、穆桂英、蕭何、韓信等十多位曆史英雄人物。還有將燃燈道人、趙公明這些神仙也作為門神的。這些門神人物都是取材於古典演義小說和神話小說。他們都是婦孺皆知的英雄和神仙,很受民間的歡迎,所以被老百姓請來做門神。

    我國有些少數民族還盛行著一種貼掛武士門神畫或天神門神畫的習俗。

    還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北京,信仰後門門神。這類門神中有兩位,即魏徵和鍾馗。但以信仰魏徵者居多。後門門神的出現源自《西遊記》之說。書中說,涇河龍王被魏徵於剮龍台斬首後,每日到皇宮中尋李世民鬧事,隻因前門有秦瓊和尉遲恭把守而不敢進去,就從後宰門進入皇宮鬧事,於是,魏徵便手提誅龍劍於夜晚鎮守在後宰門,涇河龍王的鬼魂從此銷跡,宮廷安寧。因有這一說法,魏徵就被人們奉為後門門神。魏徵本是文臣,他被奉為後門門神便成了一位怒目仗劍,一派英雄氣概的神明,失去了他的本來麵目。後門門神一般是貼在門的單扇上。西安市的“後宰門”便是當年魏徵把守過的地方,因《西遊記》的這一說法,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名稱。

    在傳統觀念中,門神一般是武將,但後來卻出現了一批文官門神。這一現象大概受了唐代魏徵和鍾馗這兩位文官作為門神的影響。傳說中,他倆可以鎮鬼,因此,民俗信仰中便產生了妖魔鬼邪懼怕一切文武大官的民俗觀念。文門神的出現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

    門神的本來意義是驅鬼辟邪,保護家宅平安的。但後來又被人們加上了慶賀的內容,有些門神甚至成了人們專門用來祝吉慶賀,寄托人們祈盼升官發財,福壽延年的願望。顧祿在《清嘉錄》卷十二中說:“《雜誌》又稱後世(門神)多畫,將軍、朝官、複加爵、鹿、蝠、喜、寶、馬、瓶、鞍之狀,皆取美名,以迎喜祉。”黃斐默在《集說詮真》中對這類門神像所加圖案做了解釋,說:“繪爵樽,借作爵秩;鹿,借音榮祿;蝙蝠,借音景福;喜鵲,借作喜慶;馬,借作驛馬;元寶,借音馳報;瓶、鞍,借音平安。繪此八事,取‘爵祿福喜,馬報平安’,八字之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