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橐能夠成為小兒神的原因,不僅因他是個能難倒聖人的罕見神童,而且還因為他的早夭引起了人們對他的惋惜。據說,項橐隻活了十歲便夭亡了。項橐死後被人們神化,成為“先聖大王”和“小兒神”。《孔子項橐相問書》在書後說:

    二人登時卻覓勝,誰知項橐在先亡。

    夫子當時甚惶怕,州縣分明置廟堂。

    到了秦漢時期,就有州縣為項橐立廟了。到了明代,項橐受到廣泛的奉祀。

    明人黃瑜在《雙槐歲鈔》卷六中雲:“保定滿城縣南門有先聖大王祠,神姓項,名橐,周末魯人,年八歲,孔子見而奇之。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

    明人董斯張在《廣博物誌》中雲:“項橐,魯人,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

    “屍祝”是古代祭祀中擔任屍和祝的人,即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項橐是一個難得的神童,他夭亡後,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崇拜,並被樹為少年兒童崇拜的偶像。

    收在《曆朝故事統宗》和《東園雜字》等書中的明代《小兒論》一篇,在後世的影響亦很大,其結尾部分雲:小兒曰:“天上零零,夫子知有幾星?”子曰:“適來問地,何得談天?”小兒曰:“地下碌碌,知有幾屋?”子曰:“隻論眼前,何得談天說地。”小兒曰:“若論眼前,眉毛數得有幾莖?”夫子不答而去。故有後生可畏之語。詩曰:

    休欺年少聰明子,廣有英才智過人。

    談話世間無限事,分明古聖現其身。

    福神

    福在世俗觀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們祈福的目的在於享福,那麽,福指什麽?指福運、福氣、運氣、幸福等。福有幾種呢?自古以來就有“五福”之說,而“五福壽為先”,所以五福是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見《書·洪範》)桓譚的《新論》中又說:五福是指“壽、富、貴、安樂、子孫多”。

    福神源於福星。所謂福星,指的是歲星,也就是木星。術士們聲稱,歲星照臨能降福於民。福星信仰又是源於“三官”信仰。東漢時期的張道陵始創了道教,他死以後,其子張衡不僅繼承了道教教義,並且大力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稱。三官信仰就是每當信徒有病時,就由張衡為他們“處方”醫治,不用服藥,隻需向三官作祈禱即可。方法也簡單,張衡用一張紙“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份),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見《三國誌·張魯傳注》)也就是說,一份告於天即掛在山上,一份埋於地下,一份沉入水中。三官信仰宣稱:天官可以賜福,地官可以赦罪,水官可以解厄。這種信仰自從張衡倡導以來,一直流傳至今,尤以天官賜福的說法最受人們的歡迎,於是,人們便把天官作為降福的福神來信奉,這一信仰在民間是根深蒂固的。

    天官在三官信仰中本來是一位福神,可是在民間又將他稱做福星或福判。他的形象也很似吏部官員,一身朝官裝束,紅色袍服,係繡龍玉帶,足登朝靴,手執大如意,慈眉悅目,五綹長髯,一派喜顏悅色,雍容華貴的氣派,給人一種和氣生財,富貴滿門的感覺。在民俗畫中,有的天官像旁邊還有一位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有玉蘭、牡丹,它的寓意是“玉堂富貴”,還有一種天官圖是天官笑容滿麵地抱著五個善童,善童手中分別捧著仙桃、石榴、春梅、佛手和吉慶鯉魚燈等吉祥物,這些吉祥物在民俗信仰中表示長壽、多子、喜上眉梢、鯉魚跳龍門等,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民間認為,在年節多貼這種年畫,向天官祈求,天官也一定會給人帶來好運。

    因為“福”中也包含著財運,發財的意思,故而在有的民俗畫中又把天官視做“賜福財神”,天官圖中的天官執如意坐在元寶之上,上方又繪著金山銀山和鬥大的“福”字,下方是聚寶盆,兩側為和合二仙,招財童子,利市仙官。

    天官被稱為“福星”,是有其衍化過程的。天官是福神,說明人們對天官的信仰是從對神的信仰開始的,而不是對星宿的信仰。木星是星辰,是天體,人們要對木星產生信仰就得將其由天體衍化為星宿,即歲星。古人信仰,歲星是福星,將歲星與能夠給人帶來幸福的福神,即天官相結合,木星就被衍化成了“福星”。其實,對“福星”的信仰就是對神的信仰與對星辰的信仰的結合體。

    福神現在的模樣很和藹慈祥的,但據現存最古老,繪製於一千三百年前,唐代開元時期的星官畫像從《五星二十八宿》裏所描繪的星神像來看,福星長著一副怪獸模樣,他的頭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碩大的野豬。

    福星的這副模樣怎麽會給人帶來“福”呢?既然人們將木星與天官賜福的福神相結合,天官又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形象,而民間信仰不僅有理念,還要有偶像,在這種觀念下,人們就要尋找偶像,將其人格化。又有誰可以充當這一偶像呢,唐朝時期的一位楊成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福星的形象轉變也從這時開始了。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中對福神的記載是:

    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楊公諱成,昔漢武帝愛道州矮民,以為宮奴玩戲。其道州民生男,選揀侏儒好者,每歲不下貢數百人,使父母與子生別。省刺史楊公守郡,以表奏聞天子雲:“臣按《五典》,本土隻有矮民,無矮奴也”。

    武帝感悟,省之,自後更不複取。其郡人立祠繪像供養,以為本州福神也。後天下士庶黎民,皆繪像敬之,以為福祿神也。

    此文所說,漢武帝很喜歡道州矮人,每年都要從道州挑選幾百名侏儒作為他宮中的玩偶。楊成做了道州刺史以後,對此事極為不滿,便以《五典》之律上疏漢武帝,漢武帝由此而感悟,不再要道州貢矮人了。道州百姓因此感謝楊成對他們的拯救之恩,於本州立廟祀之,供奉楊成為降福解厄之“福神”。後流傳天下,被天下人奉為“福祿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