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道君雖被列在太上老君之上,但他的來曆有些不太明白,因而,他在民間的地位遠遠比不上太上老君。據宋代張君房所著《雲笈七簽》中引《洞元本行經》和《洞真大洞真經》所稱:太上道君是由“二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暈煥耀,金映流算,結化含秀,苞凝玄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其母懷胎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之嶽。出世後,“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太上道君登高仙位後,治玄都玉京,有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人侍衛,萬神入拜,天皇抱圖。另據明代徐道所編著的《曆代神仙通鑒》中雲:靈寶天尊“凡遇有緣好學,請問疑難者,不吝訓誨。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觀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皆到”。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這位尊神的稱號,也就是陝北民間所說的“老君爺”。

    東漢時期,張道陵、張魯等人創立了道教,奉老子為教主,成為道教的開山祖師。六朝以後,道教又塑造了“三清”尊神,老子成為三清之一,列在第三位,自此,成了道德天尊,沒有了祖師稱號。

    關於老子有著種種說法。老子是春秋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據《史記》記載,他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又說即老萊子或周太史儋。秦漢以前的文獻多稱他為李聃,傳說是東周王室管理典籍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過“禮”,現存《老子》一書,是他的主要思想。他主張“無為而治”,以為萬惡皆始於“有為”。他反對儒家的“仁義”觀和墨家“尚賢”說。又否認傳統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權威。他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為天地萬物之本,是一種生於天地之先,處於萬物之外,無形體、無匹敵、無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稱為“無”或“虛無”。認為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認識到事物之間的依存和轉換關係,然最終又主張消解矛盾,複歸於“虛靜”。就是這樣一位真實的曆史人物,偉大的思想家,被道教奉為祖師以後,為他編出了許多傳說。有說因其母有“感大流星而有娠”,稟受的是天地之氣。因他生在李家而姓李。也有說他是先天地而生,是萬物的本源,天之精魄。也有說,老子之母懷孕七十二年(一說八十一年)後,老子從其母親的左腋下生出,生而白發蒼蒼,所以被稱做“老子”。還有說老子是他母親在李樹下生的,並生而能言,指李樹曰:“此我所姓。”因而才姓李。但在如此眾多的說法中,最受道教推崇的說法是:老子稟承天地之精神後人育而始成,因此,無世不出。在上三皇時,他是玄中法師,下三皇時他是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鬱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在越國是範蠡,在齊國是鴟夷子,在吳國是陶朱公。他能成為這麽多朝代的人物,真可謂老子不老也不死。《抱樸子》一書中說他“身長九尺,黃色,鳥啄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尺,額有三埋,上下徹,足有八封,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迭之冠,鋒鋌之劍。”《酉陽雜俎》中說他:“耳三門,又耳附連環,又耳無輪廓。”《集說詮真》和《列仙傳》中又說他:“耳有三漏門”,所以又叫“重耳”。這些說法將本來是一個很正常的人說成了如同怪物一般,可見,宗教為了教義可以采取各種手段對人物進行改造。到了魏晉時期,道教又說老子是玄妙玉女所生,並說老子是宇宙生成的根本,就這樣,老子與其生身母親沒有了血緣關係。北魏時期的道教將“太上老君”的尊號加封給了老子,使老子步入三清之列。唐初,又因老子與李唐王朝同姓,被唐皇敕封為“玄元皇帝”、“先聖宗師”。

    在《雲笈七簽》卷一百二《混元皇帝聖紀》中將老子的誕生說得“玄而又玄”。說“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說他是在經曆了數個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後,“三氣混沌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從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號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此稱最早見於《魏書·釋老誌》,而“老君”之稱則最早見於《後漢書·孔融傳》。所謂“太上”二字,以示尊崇。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它的影響日漸擴大,而且佛教徒們將佛祖釋迦牟尼的法力說得神乎其神。道教在這種情況下,認為僅憑老子一人和他的法力是無法與佛教和如來佛抗衡的。於是,就虛構出元始天尊這位尊神,將他的來曆和法力說得更是玄乎,並將其奉為道教第一大神,取代了老子第一大神的地位。就這樣,道教徒們還覺得不夠理想,又編出一個釋迦牟尼是由老子化生而來的故事,從時間順序上企圖壓倒佛教。據《曆代神仙通鑒》一書說:老子“從兜率天降神,采日精投入摩耶口中,剖右腋出”。“墮地便周行七步,目顧四方,分手指天地,作大獅子吼聲,曰:‘兩大之間,獨我為尊’,頰如獅子,皮不受水,手足皆鉤鎖,毛悉向上生,名曰悉達多”。這位悉達多聽說東方有金蟬子在嵩山說道,便不辭勞苦前來學道,與金蟬子論道十三天後徹悟大道,便歸西方傳教去了,自號釋迦牟尼。這樣,就將釋迦牟尼說成是老子采日精投入摩耶口中而生,又向金蟬子學道,把佛祖釋迦牟尼說成是道教的晚輩和門生。這是道教中的“才子化胡說”故事。這一故事一出世,使佛教徒們怒氣衝天,對道教很是不滿。道教為了平息事態,又編了一個“老子化胡說”的故事。此說後來被道教奉為經典,即《老子化胡經》。

    據傳說,《老子化胡經》是西晉時期的王浮所著。王浮身為“祭酒”,或是五鬥米道的道士。他與一些名僧辯論時常是大敗而歸,王浮便於惱怒之餘,編造了老子化胡說的故事。其實,胡者,是指外國,但在老子化胡說中的“胡”卻是特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