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說是利用《史記·老子傳》中所載,老子西遊,至函穀關著“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說法編織出來的。其實,最早提出“老子化胡說”的並不是西晉的王浮,而是東漢末年的襄楷。據《後漢書》記載:“延熹九年(166),(襄)楷自家詣闕上疏曰:‘……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又稱做“浮圖”、“佛圖”,是梵文的譯音,也被稱做“佛陀”,即“佛”,又指“佛塔”。從這段文字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佛)的傳說,並且把老子與浮屠同樣作為神來加以禮拜。但在《後漢書·襄楷傳》中卻沒有說襄楷曾講過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的記載。到了三國時期,老子到西方去教化胡人的說法出現了,甚至說老子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師父。《魏略·西戎傳》中稱:“《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老子弟子,別號合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所以,到了西晉時期,道士王浮將以上說法作進一步的發展,編撰出了一部《老子化胡經》來。據梁朝和尚曾佑所著《出三藏記集》雲:

    昔祖(法師)平素之日,與(王)浮爭正邪。浮屠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

    《老子化胡經》把佛祖釋迦牟尼說成是道教祖師老子的晚輩,佛教咽不下這口氣,也編造佛教曆史,抬高佛祖,貶低老子。東晉名僧支遁在《釋迦文佛像讚序》中說:“昔周姬之末,有大聖號佛……絡聃周以曾玄”。這樣不僅將佛祖說成是老子的祖師,而且還是他的“太爺”輩,老子和莊子成了佛祖的曾孫和玄孫,連當弟子的資格都沒有了。“絡聃周以曾玄”,聃,即李聃;周,即莊周,也就是莊子。

    “老子化胡說”在佛道兩教中爭論了一千餘年,到了元朝才算結束,《老子化胡經》被焚。

    老子還有一個更為有趣的故事。相傳,老子西出函穀本想上昆侖山修身養性,但在函穀關遇到了縣令尹喜向老子求道。老子便在終南山的樓觀台為尹喜傳道,留下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老子有一傭人,名叫徐甲,從小就被老子雇在身邊聽差,當時說好每月傭金一百錢,二百年過去了,老子分文未給,共計欠徐甲七百二十萬錢。徐甲聽說老子要出門遠遊,就請人代書一函,致送到老子麵前,請求支付傭金。老子看後既未支付傭金,也沒說什麽,收拾好行李後便一路西行來到函穀關,被尹喜留住求道。徐甲也因此一路跟來,懇請老子支付傭金。老子給尹喜講道,沒有理會徐甲,徐甲仍索要不依。幾天過去了,老子與尹喜在廳堂說道之餘召徐甲近前,對徐甲說:“照理你早就不在人間了,我當初憐你家貧如洗才雇用了你,還給了你一幅‘太玄清真符’,你才活到今天。你現在忘恩負義,索要傭金,我讓你先回到安息國,再給你償還傭金。”說完後,讓徐甲張口向地,不一會兒,“太玄清真符”從地下冒了出來,墨跡依然如新。徐甲隨即化為一堆枯骨。尹喜目睹此情,感到很內疚,便叩頭懇請老子讓徐甲還生,自己願意代替老子還清那筆傭金。老子沉思片刻後,又擲真符於地,徐甲立刻複活。尹喜取來二百萬錢打發徐甲回家。老子見尹喜如此心善,便收為弟子,尹喜也潛心學習《道德經》,終於成了仙人。太上老君塑像前的那位大仙人就是尹喜。

    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境內,是周朝關名。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測天象氣數,所以又叫做“草樓觀”,草樓觀後來被道教奉為最早的道觀。

    樓觀台在陝西周至縣的終南山麓,被視為道教發祥地,有“仙都”之稱。樓觀台的中心是說經台,有一大殿,殿內塑三尊神像,中為老子,另兩人是尹喜和徐甲。傳說徐甲不用心學道,老子便用“吉祥草”變作一個姑娘去試探他。徐甲見色忘義,對姑娘動手動腳。如果不是尹喜苦苦向老子求情,老子便要打發走這個六根不淨的弟子了。

    因為老子的尊號是“太清太上老君”,所以,主祀他的廟、殿,規格高的稱做“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一般的則稱做“老君廟”、“老君堂”。最有名的太清宮是老子家鄉河南鹿邑縣的“太清宮”。

    三清中的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在民間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們的來曆不明,又與民間也沒多少往來,所以民間不買他們的賬。唯有太上老君備受民間尊崇,一則因他是由“人”被推崇到“神”的,另則,人們也經常有求於他。比如,正月二十三這天,太上老君會騎著青牛來到人間散丹,為人們驅除瘟疫疾病。巫師在為人治病的時候都要用他的《洞神》真經來“召製鬼神”。人們常用符咒來驅鬼邪。所以人們敬奉他、尊崇他。陝北民間主祀他的廟宇也很多,除了佳縣白雲山,榆林青雲寺,延安清涼山這些大的道觀中有他的祀殿外,還有專門的祀廟,如子洲“老君殿”。

    四禦

    “禦”者,帝也。四禦,就是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們的全稱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鉤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四禦中以玉皇大帝為首。這位玉皇大帝不是現在道觀中玉皇殿裏的玉皇大帝,但在唐代以後是由他升任而來的。關於這位玉皇大帝已在前麵述過,此處不作贅述。

    北極大帝,是四禦中的第二禦。這一神名來源於古代星辰崇拜。北極是北極星的簡稱,北極星又叫“北辰”、“天樞”,《晉書·天文誌上》雲:“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北辰最尊者也;其係星天之樞也。”北極星就是現代天文學中小熊座的a星。

    我國古人最初把星辰作為自然神來加以崇拜和祭祀。如《周禮·大宗伯》雲:“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爾雅·釋天》雲:“祭星曰布。”星辰崇拜後來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把人類社會搬到天上,比如,有人將星座與人間帝王相配合,將天上恒星區劃分為三個區域,叫做“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認為北極星是帝王星,被稱做“紫微”。紫微又叫“紫垣”、“紫宮”。《後漢書》卷四十八雲:“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後人把紫微垣比喻作帝居,故而,稱禁中為“紫禁”,明清時期所建的北京皇宮被稱為“紫禁城”的來曆就是因此而得名。又把太微垣說成是宰相三公,把天帝垣(或雲二十八宿)對準地上九州,說成是地上州國的分野。唐初的孔穎達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北鬥環繞北極,猶卿上之周衛天子也。五星行於列宿,猶州牧之省察諸侯也。二十八宿布於四方,猶諸侯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為尊卑相正之法。”就這樣,把人間的統治機構、社會階層統統與天上對應起來,成為天地間的“星辰官職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