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二十四山,是將東南西北四維,乾坤艮兌坎離震巽八卦的八幹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風水學方法。它是中國風水學中天地人合一的最大命題。《青囊·序》中雲:“先天羅經十二支,後天再用幹與維。”這裏所說的十二支,就是十二地支,幹,指的是八卦,不是天幹,維是指四方,加起來共為二十四的數字,所以稱為二十四山,就是羅經上的二十四山,即二十四個不同方位。這二十四個方位是在陰陽五行、八卦以及天幹地支的會合處來辨相衝與否,並以此來判斷吉凶。中國風水學中,一般將地支稱做先天,天幹,八卦稱做後天,所以才有“先天十二支”的說法。在具體運用中,必須掌握“先天為體,後天為用”的原則。

    地支中的子午卯酉被排在後天八卦的四個正位方向,分別代表著正北(坎)、正南(離)、正東(震)、正西(兌)。

    地支中有相衝的,即子午相衝,卯酉相衝,辰戌相衝,醜未相衝,寅申相衝,巳亥相衝。也有相害的,即子未害,醜午害,卯辰害,申亥害,酉戌害,寅巳害。被稱為六衝、六害。在衝、害關係中,有製者無妨,無製者不利。相衝關係是,比如,午年出生的人就不宜住在坎卦子方的宅子中,因為子午是相衝的。在相害關係中,比如丙申年、乙未月、戊子日、丁巳時這四柱中就有子未相害出現。因此,坎卦子方和坤卦未方,是不宜修造的。

    二十四山法的宗旨是對天運、地運、人運的排列和布局,使三者之間的關係盡量相合不衝,陰陽平衡而無欺,五行相生而不克。所謂天運,就是宇宙氣場,是天體運轉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中國風水學所說的“三元九運”。地運是指地球氣場,是指地球在感受了日月星辰之光後,其地質、地貌所產生的物理場,也就是地球表麵各具特色的小氣候,中國風水學將其稱做“龍穴”或“砂水”。人運是指人體氣場,是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宇宙氣場和地球氣場的作用下,對人所產生的不同影響。中國風水將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稱做“四柱”或“四玉柱”。

    二十四山法是中國風水中普遍運用的一法,既可用於建築,也可用於擇吉。《諏吉便覽》一書將二十四山分為十二吉位和十二凶位,標明了星位及其象征意義。

    六、九宮飛星法

    九宮飛星法就是“九宮飛星圖”,也稱做“玄空飛星圖”、“紫元飛白圖”,俗稱為“宅命圖”。此圖是洛書配九星後演變成為九宮,又依照順和逆的排布方式,形成不同的星曜組合。將洛書中的九個數與九星相配,表示了北鬥七星與左輔右弼在氣場的運動規律。九宮飛星圖是由“運盤”、“山盤”和“向盤”三個星盤組合而成的。運盤是將七赤星納入中宮順飛;山盤飛星是以坐方飛星三元龍陰陽定順逆軌跡,逢陽順飛,逢陰逆飛,向盤是以向方飛星的三元龍陰陽決定順逆軌跡,逢陽順飛,逢陰逆飛。三元龍排列的規律是永不變化的天地人次序。

    七、日法

    日法又稱“選擇”、“定時”,就是選擇吉日的方法。《陽宅十書》認為:“論形勢者,陽宅之體,論選擇者,陽宅之用。總論內外之形俱佳,修造之法俱善,若諸神煞一有所犯,凶禍立見,尤不可不慎。”由此可見,日法是何等重要的一件大事。日法的選擇亦有多種,但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1.忌神煞法。主要是忌太歲和三煞。所謂“太歲”就是木星。古人把木星由西向東運行的十二年繞日一周稱做“一周天”,一年所到天區就是它的值年區域。所以人們也把木星的這一運行規律稱做“歲星”。以後,人們又虛構了一個與歲星運行速度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假歲星,稱做“太歲”。人們本來是信仰木星這一真歲星的,但由於假歲星的出現,便改變了信仰,假歲星就成了人們信仰的對象。歲星信仰是人們對宇宙螺旋場的認識,地球逆時針旋轉是地相對於天來說,天則是順時針旋轉。人們將一周天的運行規律和地麵都分為十二等份,並用十二地支作以標誌,太歲每年運行到地支方位時,就是衝位,所以在這一年裏修造就是衝了太歲,是大凶的。三煞就是劫煞、災煞和歲煞。在三煞所處的方位上動土也是不吉的。還有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神煞所處的方位,若遇吉神,則動土大吉。除此之外,對一些神靈或祖先忌日也要避忌。

    2.紫元飛白法

    在日法中,九宮飛星法又被稱做“紫元飛白法”、“玄空飛星法”。紫元飛白法是將洛書中數理關係與九宮結合,以此來推定紫白方位。紫元飛白法是用來推算宅命的,還可以擇日。它是將九星分配到年月日時中,再用五行的相生相克關係以求得陰陽平衡的結果來證明吉凶。方位紫白的排列是: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年紫白法有“一四七”和“二五八”兩種推算方法,但其實質是相同的。《玉匣記》中三元年白歌訣雲:“上元甲子一白求,中元四綠卻為頭,下元赤七居中位,逆尋年份順遊宮。”這是“一四七”的推算方法,也就是上元甲子起一白(居中宮),中元甲子起四綠(居中宮),下元甲子起七赤(居中宮),中宮確定後順數飛九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