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宅,也就是擇地而居的意思。漢代劉熙在《釋名》一書中雲:“宅,擇地,擇吉處而營造之。”後世在此基礎上又演繹出了卜鄰、卜居、卜築、卜宇、卜地等諸多卜筮詞語。

    卜鄰一詞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其中雲:“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二三子,先卜鄰也。”此意是要選擇好的鄰居而居之。我國曆史上“孟母三遷”的典故,指的就是擇鄰而居。

    卜居出自《史記·周本紀》,其中雲:“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梁書·劉□傳》中雲:“曾與族兄劉歆聽講於鍾山諸寺,因共卜築宋熙寺東澗,有終焉之誌。”卜築的意思與卜居相同。《藝文類聚》中載南朝梁任昉的《齊司空曲江公行狀》雲:“爰乃卜宇金陵、縈帶林壑。”這裏的卜宇之意就是卜宅。《隋書·高祖紀》雲:“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這裏的卜食之意已經不是魏晉時期作偽的漢孔安國在《尚書傳》中所釋卜食為“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之卜食。是說,民以食為天,則擇土肥水美之地,使民能長久居住,並有所食用,這是國家長盛之本。而孔安國的卜食之意是墨畫於龜殼,灼燒後,裂紋正好將墨道食去,是為吉相。這是一種占卜術,而非風水之學。町宅一語出自《尚書·召誥》其雲:“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由相宅這一術語又引申出了相地、相土、相墓之說。圖宅的稱謂是在漢代以後隨著“圖讖”、“圖緯”的說法在風水學中被引用的。所謂“圖”是指河圖,讖,是指預言,緯,是為預言解經的隱語。由於讖緯之術有圖,有書,故名為圖讖,圖緯,總稱“圖書”。王充在《論衡誥術篇》中所引的《圖宅術》和孟康所著的《圖宅書》,曆來都是堪輿家們所宗之術,此後,圖宅一詞便成為看風水、相宅、相墓的別稱,如陽宅、陰宅之說,都稱為宅。

    風水是以陰陽為基礎的,陰陽一詞最早見於《詩經》之中的《公劉》一章,其中雲:“既景乃風,相其陰陽。”此一句就成為後世風水學中所稱“陰陽”的來曆。故而,後世之人也將風水師稱為“陰陽先生”。那個時候還沒有羅盤這一測陰陽的工具,隻是用圭表來測日影,以“景”陰陽之吉祥,此後,出現了大量有關陰陽的理論和著作,諸如《周易·係辭》中雲:“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說卦》中雲:“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關於“陰陽”作何解釋,東漢時期的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裏雲:“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劉熙在《釋名》中雲:“陰者,蔭也,氣在內而奧陰也;陽,揚也,氣在外而發揚也。”由此可以看出:蔭是庇護照顧之義,如福蔭,封妻蔭子。陽為發揚。人們都想福蔭子孫後代,使其發揚光大,所以要信仰陰陽學說,而擇地以居,以葬。

    要想陰陽合德,就要堪輿,堪輿與陰陽五行,時令日辰,災應等,同列為“五行家”類,成為當時的“數術”六種之一。班固在對五行家評論時說:“其法亦起五德始終,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凶,而行於世,寖以相亂。”堪輿在漢唐時期開始盛行,它以陰陽五行來辨方正位,又容星象、占家、時辰等吉凶諸說,來“法天地,象四時”,重視天、地、人諸多神秘的契合關係,將其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但民間陰陽家對風水的追求有著另一套標準。它對“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樣的風水理論理解得並不深刻,隻求方位座字,不求氣功態人,殊不知好氣場要以德求之。

    中國風水學在實際運用上要把握三大原則,即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和五行相生相克原則。這三大原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人們在認識與偏重方麵的差異,又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的有兩大宗派,即形勢宗和理氣宗。形勢宗在空間形象上注重達到天地人合一的思維理念,它注重形巒,提出了“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的理論。勢與形巒在空間上與人應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被稱做“形法”、“巒頭”、“三合”宗派。理氣宗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的理念,諸如,陰陽五行,幹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所以又被稱為三元,理氣宗派。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勢來論斷陰陽和五行生克之理論,以巒頭為重。元明以後則注重天心合運,以理氣為重,效地法天。形法宗主要為擇址選形所用,理法則重於確定方位格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