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喪葬禮儀形式

    陝北喪葬禮儀有四種形式,即一般喪祭、香紙吊祭、祈祜家祭和施舍大祭。

    一般喪祭是在年景不景氣、戰亂以及貧苦人家中舉行。這種喪祭不擇時日,在三天以內出喪,其儀簡單,禮數也少,人們在這種喪祭中隻是一心一意埋人,從不會因禮儀不周引發爭執,此禮儀與古禮中的“大饗之禮”有點相似,不用卜定日期。但大饗之禮還要禮數完備,而此禮儀則完不完備禮數都無所謂,隻要將人扶上山掩埋即可。這是迫於家境和世事之不允,而不是單純的禮儀簡化。在這種禮儀思想的影響下,也有成為定儀的,無論家境貧富與世事的安亂,都以此儀行安葬之事。如洛川等地,至今仍行此儀。

    香紙吊祭。香紙吊祭已進入喪葬禮儀規範,必須依禮而行,隻不過是比祈祜家祭在禮儀時日上縮短了,一些大型禮儀不用罷了。其儀一般是七日而葬,即初終到埋葬須經七日,亦有五日或多於七日而葬的,但其吊祭之儀須有三日,即陝北民間所說的“三晝兩夜”。這種吊祭形式從吊祭日早上開始,設香案,孝子及其族人行吊祭之儀,主要親友也於此日前來行吊祭之儀,晚上舉行夜祭。第二天,行迎祭,即迎幡、迎幛、迎祭飯,晚上行出號之儀,舉行“出祭飯”之大祭,踩跪,撒路燈之儀。第三天出殯,舉辦喪宴。喪宴品種與婚事品種雷同,隻不過是沒燒、燉之肉,一律為白肉,即沒有經過上色燉、燒的肉塊肉片。喪宴要舉行兩天八碗筵席,但也有一天者,晚上由孝子們往墳墓方向送火。第一天將火種送出村外即可,第二天送至中途,第三天要送到墳頭。這也是死者最後一次使用陽間之火了。這種祭吊一般僅請三代亡靈,即祖父母、父母與亡者三代以祭祀。因香紙吊祭這類形式較一般吊祭符合禮儀規矩,而較祈祜家祭又簡單一些,所以成為陝北民間喪事禮儀的主要形式。

    祈祜家祭。祈祜家祭被陝北民間又稱為“出古家祭”,這大概是一種訛傳,因為“祈”與“出”音近,“祜”可能被人誤讀為“古”。祈是向神求福的意思,如祈禱、祈福等,也作“請求”之解,如敬祈光臨。“祜”是福的意思,出自《詩經·小雅·信南山》,其中雲:“曾孫壽孝,受天之祜。”根據祈、祜這兩個字麵的意思來解,祈祜家祭就是敬請先祖光臨,希望先祖的神明能給後人帶來“福壽”。後人舉行這種祭祀儀式的目的也是為了向先祖祈禱和祈福。因為民間一直將先祖亡靈視做家族之神明,認為家族神明會給其後人帶來福氣和好運的,所以,人們向他們祈禱是可以得到他們庇護的。

    祈祜家祭不同於香紙吊祭,首先,它請出的神明是家族的所有神明,是一種追遠報本的祭祀活動,隻要能夠溯源到的神明都應請上神台以祭祀。其次是禮儀不同,祈祜家祭要設水陸道場,延請道士做水火道場,延請和尚做水陸道場,延請先生作祭文以祭饗列祖列宗,有專門司儀主持各項禮儀活動,有禮生安排禮儀活動,主管祭祀活動中“祭禮”的尚饗與祭禮入冊。再次是祈祜家祭之儀要為死者建造地藏,如同皇室之地宮。這種地藏規模因家資、地位、身份的不同,又有所異。如死者屬官員的則應建造高九尺、寬七尺的窯藏,其數一般為三孔。若屬一般人家,則是高七尺、寬五尺的地藏。

    祈祜家祭在做水陸道場和誦讀祭文時都要有施舍。但這種施舍不同於“施舍大祭”中的施舍,僅以小錢或食品作為施舍物。舊時一般使用銅錢或散碎銀兩,今以角幣或一兩元麵額的錢作為施舍物,食品一般使用白麵蒸製的饃。施舍方式是做道場或誦讀祭文時,專門有人從高處將施舍物撒下,僧道和其他觀看者拾得歸己所有。

    祈祜家祭一般約十天左右,其中祭祀禮儀為七晝八夜,即祭祀禮儀開始的當天沒有禮儀活動,活動從晚上開始,一直延續到出殯後的晚上,日日有祭祀,夜夜有道場。有雇請戲班唱宗教戲的,如《目連救母》等劇目,有的還雇請“哭靈人”哭靈,以敘事體裁唱誦死者功德以及後人的賢孝事跡。也有“門外人”唱吊喪挽歌的,其辭章亦不顯得過俗。如其詞雲:

    龍飲千江水,虎行萬重山,

    手拿百張紙,匍匐到靈前。

    叩首敬神明,再表葬禮情。

    白布綰靈棚,靈棚如雪山,

    燈燭插神台,香煙上青天,

    桃果十餘個,祭品七八碟,

    豬羊牲禮全,大祭獻尚饗,

    神靈當有應,品嚐慰藉安。

    紙火一攢院,擺在靈棚口,

    金童玉女齊,侍立在兩邊。

    高頭大紅馬,青衣馬童牽,

    金鬥扣銀鬥,銀山傍金山,

    孝子跪庭院,踩跪出祭飯,

    誦經做道場,作文祭亡靈,

    子孝婦又賢,家聲振四方,

    神靈有恩德,福佑子孫昌,

    觀音慈航來,超度上九天,

    佛國有家園,金身永為仙。

    燃燈有光明,接應上終南,

    得道修成仙,聲名在仙山。

    為佛成正果,足蹬蓮花台,

    成仙駕鶴去,祥雲遊九重。

    亡人生前善,日日積陰德,

    鄉鄰都稱頌,常把美名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