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眼棉球與冕冠

    在陝北喪葬禮儀中,孝子們所戴孝帽上有“掩眼”和棉球這種飾物。掩眼表示“視而不見”,棉球表示“聽而不聞”。這種規製是從冕冠發展而來的。冕冠是古代祭祀服飾之一,也就是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最尊貴的禮冠。冕冠的結構是: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前沿一般垂有若幹串珠玉,以彩線穿組而成,名叫“冕旒”。冕旒的質地和數量視官品高低而不同。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插玉笄,笄的一端係一根絲帶,從頷下繞過,再係於笄的另一端。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玉,叫做“黈纊”,又名“充耳”,懸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勿輕信讒言。我國古代禮製規定,凡戴冕冠者,均服冕服。

    掩眼,就是孝帽前麵的一塊布,放下來可以將眼睛掩飾住,與冕冠中的“冕旒”相類似。旒是古代皇帝禮帽前後的玉串,在民俗中將這種玉串形製的禮帽裝飾品借鑒過來,用布充作“玉珠”,而名之為“掩眼”,既取其形製,又用意為“視而不見”,這是人在服孝期裏應當遵守的規矩。世間將冕冠這種形製經過衍化後用到喪葬中來,就是為了提醒服孝者在喪期不要妄視,也不要聽他人的閑言,一心一意把喪事辦好,將老人扶上山,這才是孝子們的本分,也是盡孝之舉。

    土神

    土神是一位無處不有的保護神,他的神位雖小,可是與人有著密切關係。人活著的時候,有土神保護,死了被埋葬以後,土神仍然保護著死者的靈魂,所以說,隻要有人的地方,哪怕是死後的埋葬地,都有土神的存在。

    人死亡以後,無論是在獨埋墳上還是合葬墳上,都要設土神之位。在新葬墳地,一般是立一“神主”,權作土神的依附之所。神主大都是用柏木為原料製成的,由陰陽先生在上麵書寫好神位,確立土神應當所處的方位。在合葬墳上或祖墳上的土神之位則不應如此簡單,應以磚石壘成形似“供桌”的樣式,來供奉土神,有些有錢人家將其蓋成“神龕”,顯得排場一些。“龕”是神的“住宿”地方。

    上墳應當先祭祀土神。一則是人們祈求土神對已經亡故的人加以庇護和對亡人的後人加以佑護,另則,土神雖小,他也是神,但神比人大,理所當然地應先敬神而後敬人。

    供祭土神應燒三炷香和“表”。民間有說法,“神三鬼四人兩炷”。所謂神三炷,是人們從敬畏“三清”而來的,每一炷代表“一清”。鬼四實際還是從人兩炷來的,剛剛死去的人在靈棚裏僅能承受兩炷的香火,而死去已久,並上了祖墳的人,實際大都是二人的合葬墓,這樣一來,他們每人還是受了兩炷香火,而並非四炷。在這一影響下,後來的人們就不管是合葬墓還是獨埋墳,都燒以四炷香,就有了以上的說法,實際是不對的,應另當別論。所謂“表”,是黃顏色的紙。為什麽要將黃紙稱做“表”,這是從“皇權”而來的。曆代皇帝頒發詔書均以“黃絹”發出,黃顏色又是代表皇家的,隻有皇家才可用黃色。我國古代,皇權與神權又是相通的,皇帝可以封神,神也可以被皇帝利用。如皇帝又稱做“天子”即天帝之子。所以我國古代的皇帝都敬天法地,設天壇以祭天,設地壇以祭地,另有各種神壇,用來祭祀不同的神祇。無論皇帝祭祀什麽樣的神祇,都要用黃絹書寫成表章,上奏給神靈,祈求降臨福祉。民間就將皇家的這種做法借用過來,在神靈麵前燒以表章,祈求平安。最早,表章上是有祈禱文或祝禱文的,後來,因人們在向神靈祈求時所用表章內容千篇一律,另則,民間又相信神明通靈,不用寫明祈禱內容,神靈也能知曉人的願望,所以就沒有了文字,僅在黃紙上蓋上道教的法印和符籙符號,當做表章文辭,上奏神明。“表”是“表章”的省稱,雖然沒有了文字內容,但民間仍將其稱做“表”,一則,表仍然起著“表章”的作用,另則,表上要蓋“法印”,一般人家是沒有的,要到專門出售表的場所去買,所以將這一稱謂沿襲下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