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唁

    吊唁是喪葬禮俗中重要內容之一。吊唁因與死者關係的親疏遠近的不同,其禮數、方式也有所不同。

    子女屬五服中的斬衰一服,如果在外聞訃後,應當首先哭悼,然後問明死因,就要上路奔喪。將要至家,要以“望鄉而哭”的方式來表親情之深厚。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哭路頭”,到家後應先到靈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多次勸慰、拉扯後方可停止哭泣。如果是親友前來吊唁,孝子們要跪叩迎接,並陪同吊唁。舊時北京習俗是有門鼓在親友們剛進大門,就傳報進去,鼓樂便響了起來。吊唁人先在月台上行四叩首禮,守靈孝子們還禮後,來到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經禮賓勸慰再三,才去禮房交禮。如果並非至親,或是亡人的長輩,則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不舉哀悼之儀。陝北吊唁之儀與之略同,沒有門鼓,僅有禮賓人員主持迎賓吊唁。

    親友前來吊唁大都有禮品或禮金相送。禮品大都為匾額、挽聯、挽幛、香燭、紙錢、冥器等。挽幛無論質地如何,其顏色應當是藍、灰、青、白等素色麵料,上麵綴飾白紙幛光,寫一些頌揚之詞,如:“英名千古”、“典型尚在”等。也有送祭席的,陝北俗稱為“祭飯”。送祭飯時應在桌上壓一大幅綢條,上書:“××老大人(太夫人)尚饗”字樣,陝西、山西北部以及內蒙古西部的習俗是在吊喪供祭時用大饃饃,俗稱“獻餜”。獻餜的多少是根據致獻人與死者關係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的,有的是整份十二個,有的是半份六個。獻餜是有收有退的,整份的要退四個,半份的要退兩個,在實際中人們為了省事,僅以實收數獻上,所以出現了八個、四個的數量。其實這樣做是不合禮數的,表現出來的是隻收不退。獻餜不僅從數量上可以看出獻供人與死者的關係的親疏遠近,而且從大小上也可以看出這層關係。越大,則表示心越誠,其孝也盛。

    陝北民間將供品統稱為“獻餜”,其實,“餜”是一種油炸食品,經常出現在陝北的祭祀禮儀中,以示人們對死者的尊重和深厚情感。饃是一種蒸製食品,作為祭品出現在喪葬禮儀中應當與“介子推”有關。介子推在陝北被訛傳為“紙錘”,饃是用來祭奠介子推的供品,它之所以成為喪葬禮俗或祭祖時使用的供品,是因為人們把祭奠介子推的寒食節衍化成了祭祖節,寒食節也就成了祭奠介子推與祭奠祖先雙重意義上的節日,後來竟被民間視做單純的祭祖節。這樣一來,祭奠介子推所用的“子推”饃也就被運用到喪葬禮儀中來了。從這一衍化過程來認識餜與饃的關係就不難理解陝北民間為何將供品統稱為“獻餜”了。介子推在晉、陝、內蒙古的影響很大,祭奠介子推的習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上述地區在葬喪活動中的禮儀規範。

    吊唁所送禮金須用黃色紙作為封套裝好,正中的藍簽上寫:“折祭×元”或“奠敬×元”。

    喪葬活動中攜禮吊唁是一種很古老的習俗,它既體現了對死者的吊唁,也表示了對生者的撫慰。對死者起吊唁作用的禮品稱做“贈”,對生者起撫慰作用的禮品叫做“賻”。所謂“賻”是助人辦喪事的財物。《禮記·文王世子》中雲:“至於賵賻承含,皆有正焉。”承含是將死屍放入棺材的禮儀。所以,用於助人辦喪事的財物也被稱做“賻贈”、“賻儀”、“賻金”。所謂“賵(音鳳),也是助人辦喪事時所送的財物”。《儀禮·既夕禮》雲:“公賵玄□束兩馬。”《荀子·大略》雲:“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賻賵,所以佐生也。”由此可以看出,賻是錢財,賵是馬匹,是佐人以生的財物,說明是送給生者的。贈與死者的大都是挽聯、匾額,而賻與生者的大都是挽幛、祭席等。今人大都以錢幣直接記入賬簿,沒有“賻”、“賵”之區別,雖簡而不可取。

    吊祭人

    吊祭人就是“送葬人”,他們參加喪事活動並進行送葬,但不去墓地。吊祭人是一般的親友。屬親戚者,應頭紮“白頭巾”,即陝北民間所說的“號帽”。屬朋友者,應在左腕紮以白布。當送葬行列行走一段路程後,喪主即向他們“謝步”,婉謝他們的送行之情,並以白巾或手帕作為答謝禮品送給他們。此俗多出現在盛大莊嚴的葬禮之中,一般的葬禮則多不采用,一則,耗資較多,另則,禮數太多,一般人家既顧及不了這些禮數的應酬,也沒有太多的禮品回贈。

    迎靈

    陝北喪葬禮儀中有迎靈之儀,即迎請三代祖宗的神靈。將三代祖宗神靈迎回後供於靈棚之中。這一習俗的儀注是,將亡人之靈魂交給祖宗,祈望祖宗的神靈將亡人之神靈帶入天界。迎靈之俗是由孔子而來,《禮記·檀弓上》中雲:孔子小時候死了父親,不知墓地在哪裏。母親死後,孔子在五父的大路上舉行“殯禮”,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在出葬。看他拉的靈柩,好像舉行殯禮。當問過曼父的母親後,才能將雙親合葬於防。孔子的這一禮俗就成為後人在喪葬中的迎靈禮俗。陝北迎靈不用靈柩,而是孝子們扛著引魂幡來到路頭,朝著祖墳方向行迎靈之儀,後來亦有不用引魂幡者,僅拄以喪棍,在吹手們的引導下去迎請。

    守靈

    凡人死後,在沒有出殯之前,每天晚上都要有人守靈。

    守靈習俗由來已久。守靈習俗的形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一個山村裏,人死了以後常發生詐屍的事情,人們很害怕,但凡有誰家死了人,村裏人便早早將門關上,以躲避詐屍。

    這個村裏有兄弟五人,老大叫盼喜,老二叫春望,老三叫三貴,老四叫歸來,老五叫大喜。他們五人是村裏有名的膽大人,誰家辦喪事都請他們幫忙。說來也巧,凡有他們幫忙辦事的喪事活動從來沒有出現過詐屍。

    有一天,村裏又死了人,喪主請他們去幫忙,他們沒有推辭就前往幫忙。從中午一直幹到晚上才把活幹完。喪主看他們很辛苦,也很感激,就以酒宴招待他們。過了一會兒,喪主因故先行告退,兄弟五人仍在喝酒。這時,有一隻貓進到停放死屍的屋內,爬到死屍上舔了舔死屍的手。老二老三正對著死人,見貓進屋後,老三過去把貓趕跑,又回來坐下喝酒。一會兒,死屍的手動了起來,老三看見後很害怕,便不聲不響地走了。又過了一會兒,死屍全身動了起來,和老三並排坐的老二也看見了,詐稱上茅房,也溜了。死屍坐了起來,老四一回頭看見了,喊了一聲就跑,死屍一蹦一蹦跟著老四歸來跑。老五膽小,聽到老四的喊聲,又見死屍跟在老四後麵跑,被嚇懵了,跟在死屍後麵跑,僅留下老大一人在屋內。這時,一隻公雞叫了起來,緊接著,村裏的公雞都叫了起來。死屍聽到公雞的叫聲後倒在山路上不動了。他們弟兄的喊叫聲驚醒了喪主和村裏的人,大家一齊動手將死屍抬了回去,並問他們究竟是怎麽回事,才知道是因貓舔了死屍後詐屍了。自此以後,便有了在喪事活動中守靈的習俗。守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貓舔死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