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詐屍中,人們對這兄弟五人的不同表現有了不同的認識。老三先看到死屍手動後便不聲不響地走了,說明他很鬼,他的名字又叫“三貴”,所以人們一般稱老三為“鬼三”;老二看到死屍動彈後,不僅不向大家說明,還謊稱上茅房,借機溜走,說明他很奸猾,所以後世有“老二奸”的說法;老四和老五看到詐屍後,很害怕,拔腿就跑,死屍跟著老四跑,老五跟著死屍跑,老四名叫“歸來”,與“鬼來”音同,後世就有了“鬼跟老四跑,老五跟鬼跑”的說法。唯獨老大既沒有被嚇著,也沒有跑,後世就有了“老大忠”的說法。

    守靈習俗無論有何種傳說與說法,它的目的何在,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喪葬禮儀中必不可少的禮儀程序,從人的初終到出殯前都要守靈。所不同的是,從初終到納棺前稱做“守鋪”,納棺後到出殯前稱做“守靈”,也俗稱為“困棺材”,即睡在棺材側。封建時代的大孝禮儀中,在埋葬以後還要在墳旁搭棚以守孝,少則三月,多則一年。從這一禮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守靈既體現了人的親情關係,也體現了宗法禮儀,同時又蘊涵著豐富的民俗規矩。

    辭靈

    辭靈之儀在喪葬禮儀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禮俗。辭靈之儀各地有所不同。有的是將棺蓋打開,在棺底放七個銅錢,一則表示為死者“再添錢財”,另則,死者遺族可再次,也是最後一次瞻仰死者遺容。有的則是將棺材頭抬起,在下麵放上幾枚銅錢,表示死者錢財“滿盈”,留於後人之儀。少數民族的辭靈之儀更為複雜,如滿族的辭靈儀式是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舉行,親友們跪在靈前往焚紙盆中奠以三盅酒後,由司儀念吉祥詞並插香。毛南族的辭靈也稱做“祭喪”,是一項規範的俗儀,擺著豐富的祭品,由舅家人主持祭奠,孝男與女婿主祭,有冗長的祭文在靈前宣讀。司儀主持著整個儀程的進行。司儀又分為“大唱先生”,即喊唱並指揮著祭奠儀式;“引禮先生”,即引領主祭人跪拜叩頭,“司奠先生”,即遵照大唱先生所唱點的祭品逐一進行點獻;“讀文先生”,就是讀祭文的先生。其禮儀程序大致是:上香、奠酒、跪叩、讀誦祭文。祭供共有三次,跪祭至三叩頭時進以茶、酒和飯、豆腐等。跪祭至六叩首時更進茶、酒及麵條、黃豆和各種水果。九叩首時更進酒及各類肉食品。九叩首後,孝子們向亡靈作“永別”祭禮,有叩首之禮,亦有鞠躬之禮。禮畢,由司樽者頌賜福酒,合孝受福。此俗與陝北的“踩跪”之儀有相似之處。

    辭靈之後,即行“掃材”之儀,就是用新的沒有用過的笤帚、簸箕將棺材蓋上的浮土掃起,倒在炕席底下,稱之為“掃材”。掃材後才可起棺,所以,此儀又被稱為“掃材起棺”。民俗中的這一稱謂,就是借“掃材起棺”來寓意“捎財起官”或“捎才起官”,就是說能為後人捎來財和官或捎來才能和官的意思。我國民俗又信奉金為貴、土為富,將棺材上的浮土掃起倒在炕席底下的意思就是讓亡者靈魂永遠保佑子孫,保佑後人升官發財,永遠富貴。也有“肥水不流他人田”的意思。掃棺後,家人舉哀,釘棺發引。

    辭靈前還要裝填“餡食罐”,即陝北民間所說的“祭食罐”之儀。此俗就是孝子們將最後一次用於祭奠的飯食裝到一個瓷罐裏,此罐在出殯時由長媳抱著,其用意是長媳侍奉父母到他們終老直至“上山”,說明長媳所盡孝道也最多。此罐在下葬後放在棺材的大頭前,以便死者“食用”。陝北民間習俗是放在墓窯正中崖上開挖的一個小窯之中,類似“櫥櫃”功能。同時,陝北民間又信奉在裝填祭食罐時罐越大,裝得越多越好,這樣,說明孝子多,亡者的後人也旺。祭食罐裝滿以後才舉行掃材起棺之儀。

    揚錢

    揚紙錢在民間俗稱為“揚錢”,此俗始於晚清。紙錢是用白麻紙經折疊後剪成“銅錢”樣子,在出殯時由專人進行揚撒。紙錢從摔盆、起杠開始揚撒,在出殯的路上,走在孝子前頭,每遇有路祭以及十字路口、河沿、橋涵、井台、祠廟、城門等處,都須揚撒,到了下葬時,要把紙錢高高揚在半空中。揚撒紙錢的俗信是打發那些“外祟”。祟在這裏指的是“災禍”,即“禍祟”。舊時在北京的出大殯禮儀中有專門揚撒紙錢的人,這種人被稱之為打發“外祟”的人。他挎著裝有紙錢或冥幣的筐子,手裏拿著香火,每逢經過上述地方時,即“點錢”以打發“外祟”。陝北民間一般由扛幡的長孫來揚撒,將紙錢稱做“買路錢”,意即向那些在出殯的路上相遇的鬼魂買路,以求暢通,與打發“外祟”的俗信相同。其儀是將紙錢串在一根高粱稈上,長孫扛著引魂幡一邊走,一邊拋撒。除了在上述之處拋撒外,還不時地向路上撒,恐偶有鬼魂當道,以買通行進。有些地方亦有專門揚撒的人員,不過都是幫忙辦事的人員,不是北京習俗中的“打發外祟”的人。在墳堆攢起以後,還要向新墳揚撒,讓那些孤魂野鬼將“錢”拿去花用,不要侵擾亡者的靈魂。

    收頭

    收頭是在出殯時各輩分媳婦的娘家為自己的女客披掛幛麵的禮儀,即送殯隊伍開始行進時將麵料披在女客身上,待行走出村或遇橋涵孝婦纏頭之際,將麵料收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