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壽

    舊時,人們對“壽”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六十曰壽”,也就是說,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每逢整生(即逢十)為其舉行的祝賀生日的活動,才能說“祝壽”。不逢整十的生日,雖在六十以上,也隻能叫做“散生”,不能稱壽。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過生日”。我國民間又有“男進女滿”的說法,就是男子做虛歲,女人做實歲。民間又將過壽或過生日的人稱做“壽星公”、“壽星婆”,陝北民間一般稱做“壽星老”。

    六十歲以前做整生的習俗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從三十歲時開始做,也稱“做壽”。正因為民間有這樣的習俗存在,舊時的文人墨客寫祝壽紀歲詩的,就是從三十壽誕開始的。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的講究,就是說男滿三十歲、女滿四十歲時不舉行宴請賓客的祝壽活動,屆時應當先期向親友們辭謝,充當辭客,或外出回避,民俗稱之為“躲生”。嬰兒出生,若有來客,謂之“逢生”。如果逢生者年紀與嬰兒的父母相仿或稍大一些,民俗中常將這類“逢生”人認做嬰兒的幹爹或幹媽。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用艾葉或楓球等煮水為嬰兒洗澡,俗稱“洗三朝”,就是民間祈求長壽的習俗。此日還要開筵祝賀,民間稱之為“做三朝”,就是一種“祝壽”的禮俗。三朝宴上要煮很多雞蛋,並須塗上紅顏色,分贈給客人們吃,俗稱“吃紅蛋”或稱“吃滾屁股蛋”,就是人們驅除邪魔,保佑孩子長壽的主觀心理表現。因“紅”與“混”音近,吃紅蛋就是把一些“混蛋”吃掉,可使孩子安康長壽。有些地方講究,在“三朝禮”這天時,要把嬰兒的名字定下來,有俗語說:“三天不起名,是個好吃佬。”所以古人常常在孩子還未出生時就將名字起好,生男叫什麽,生女叫什麽。在這一俗信下,在“三朝禮”這幾天有的地方有“送號”的習俗,即由鄰裏鄉人把自己為嬰兒所取的“字”、“號”等,用大字工整地寫在紅紙上,以男左女右的方位張貼在主家堂屋的牆壁上。並且講究,在上號時還要爆竹齊鳴,並誦讀祝詞。有的地方在嬰兒出生的第九天有做“九朝”的習俗。一周歲的生日在民俗中被稱做“華朝”,要宴請賓客。華朝以後的生日,父母都要給孩子買點禮物,以添精神。民俗中將給孩子過生日戲稱做“出尾巴”,出尾巴時要給孩子吃兩個煮雞蛋,以此嬉戲孩子,祝願他(她)的尾巴長得快一些。十二歲時,要給孩子完生。完生以後的生日,再沒有滿月、三朝、百晬、周歲以及十二歲以前的生日那樣的濃烈氣氛了。隻有到了三十歲做壽時,又熱鬧起來。由此可見,人們為了祈求長命,假通借鑒各類吉祥形式,以企達到長壽的目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