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壽這一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民間又產生了“借壽”習俗,民間信仰認為:人的壽命是由天而定,在人出生前,壽數既定後才能投胎轉世。所以民間的星辰信仰認為: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在具體的生死大注中,先由北鬥注人死期,後由南鬥注人生出。所以在民間俗信中常有禮拜北鬥以祈延壽的習俗。民間認為,人該活多大年紀就活多大年紀,將壽數看做是個人財產,是可以出借和轉讓的。“借壽”之俗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借壽是凡人有病,在醫治無效的情況下,人們便認為這個人的壽數已到,隻能從他人身上去借壽才可以為此人延長壽命。出借壽數的人大都是病人的子女或親戚至友,而且還必須是自願的,否則就不靈驗。借壽時,出借壽數的人先要齋戒沐浴,虔誠禱拜,祈求神靈允許他將自己的壽數出借給病人。這時候,病人如果出乎意料地有所好轉,就認為是神靈已經允許借壽,就得馬上焚香許願,以答謝神靈。如果病人一命歸西後,出借壽數的人也應馬上燒香禱告,取消前言,以免閻王判官將壽數誤判給別人。

    民間除了借壽之外,還有“補壽”習俗。毛南族人認為:“吃百家米”可以補壽。補壽又有討糧補壽和添糧補壽之分。討糧補壽就是由老人親自到糧行裏去討米回來為自己補壽,糧行一般也允許老人討米。老人抓米後或留一點錢,或不留錢,都是可以的,凡討來的米專供老人食用。如果將米食用後沒有多大作用時,就要馬上置辦酒茶宴請親友們前來為自己舉行“添糧補壽”的禮儀。這一儀俗由子女們操辦。要選定吉日,備辦酒宴,並用紅紙剪一個大壽字貼在一塊方形的藍布或黑布上,稱做“壽屏”,意為祝壽賀禮。親友們各自帶上七八十斤米,來到主家後倒入預先準備好的籮筐裏並將其拌勻。此時,師公在神台前,手拿符告,打著節拍,口唱“六馬歌”(實為祿馬歌)和“十二月添糧添祿歌”。並將籮筐裏的米按照儀禮舀起,供老人補壽食用。禮儀之後,把壽屏懸掛在香堂上,賓客們才能一起入席就餐,席間,師公還要唱《祝壽歌》,賓客要說一些吉利語,以表給老人補壽的情意。“添糧補壽”一般是在農曆的九月九日進行,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是老年節,民間認為在這日為老人補壽是吉利的,是可以達到補壽目的的。民間也同時認為,人一生隻能有一次的補壽之儀,一般的補壽是在六十周歲那年舉行。但也有一些高壽、上壽的人一生可以有幾次的補壽儀俗,即每隔三五年來一次,以祈求長壽。

    “添糧補壽”與“借壽”的不同之處是,添糧補壽是人們祈求長壽的理念之舉,認為壽數是由命來決定的,命又可以由陰德積攢的多少和陽德積聚的多少有所增損,人隻要多行善事,壽是可以添加的,做了虧心事就會折去陽壽。“借壽”則是人在病中時,不進行“借壽”之舉,就會死去,這是一種無奈之舉。但它們共同的願望都是希望長壽。

    陝北民間多采用補壽之舉,一般是小孩或年輕人在久病不愈,醫治無效的情況下,由病人的父母(一般是母親)向村裏的各戶人家討要米糧,供病人食用。這一習俗與我國農耕文化有一定的聯係。人們認為吃五穀生百病。同時又認為五穀為養,可以養活人,所以也就可以將人的病情治好。村中一旦有人求米補壽時,各家各戶也很樂意送給,認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佛教理念在民俗中的反映,一般以一升為限,因為升有升高,升平之吉祥美意,是一個吉祥的量詞。有的講究要討夠一百家的米糧食用後才有靈驗,最好是一百家人一百個姓,因為陝北民間有“百姓靠百姓”的說法,就是說,老百姓一生中要靠老百姓才能平安生活下去,要靠老百姓的幫襯才能辦事。百姓才是天下,天下盡是百姓。所以陝北民間又有“眾人是聖人,聖人也是眾人”的說法。有些村子較小的,本村討不夠所求之米,還要到外村去討,外村人探明原委後,也很樂意送給。正因為有這種民俗觀念,人們又不吝賜予,所以有些人也借此討要米糧,以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添糧補壽”一般是在少年、青年人群中行之,老年人一般不舉行此儀,尤其是六十歲以上者不行此儀。民間認為這樣壽數的老人已是順心老人了,歿了也沒有什麽遺憾,所以不予補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