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壽禮中以銀錢為禮品的被稱做“桃禮”,取“壽桃”之義。以布料為壽禮的稱為“壽幛”,送壽屏的則稱“壽文”。文人雅客所送禮品大都是“壽詩”,摯友所送大都為“壽聯”。如果所送之禮為全壽之禮,即銀錢、壽幛、壽屏、壽聯、壽燭、壽糕、壽桃等等,則稱為“糕桃”、“燭酒”等等。凡送壽禮都是雙數。四件以上者可以使用禮單(帖),禮單用梅紅色作帖為宜。

    壽誕與誕辰禮俗

    我國古人把人生禮俗劃分為兩個重要部分,即誕辰禮俗和喪葬禮俗。這兩個禮俗是人生禮俗的兩個極,誕生禮俗為始極,喪葬禮俗為終極,成年禮和婚禮充當了這兩個極的中介,成為人生的兩個重要段落。在兩個段落之間,禮俗相對少一些,表現出來的僅僅是人在不同年齡段的不同誕辰和壽誕禮俗。然而這些禮俗又不太被人們所重視,隻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將此事看得重一些。所以,無論是誕辰禮俗還是壽誕禮俗,主要表現在“壽”的儀禮上。所謂壽的年齡所指,有多種說法。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二十年為一代、三十年為一世的說法。也就是說,二十年就是人的輩分代的年數,三十年就可視為活了一世。這個“世”實際是從佛教中“劫”的信念中借鑒來的。俗語又說“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就是說,人活一世如同草木一樣。草木從春天的發芽,夏天的生長,到冬天死亡,是一個生死輪回過程。人到了三十歲的年齡,在生理上一切發育都停止了,結束了他“生”的發展,開始了“壽”的綿延,這一生理現象就如同草木一樣。據此,古人又把三十歲的年齡稱做“而立”之年,將三十歲以後稱“壽”是不無道理的。壽的另一種說法就是隻有在六旬以上才可稱“壽”,以下者隻能稱“生”。這一說法是以天幹地支六十年一輪回為依據的。還有說法是人即便到了“壽”的年齡,隻要父母在世,也是不能說壽的。我國自古就有“尊親在堂不言老”的說法。壽與老是相對的,在父母麵前,子女永遠是兒女,隻能說大,不敢言老。這正是陝北民間所說“老子不死兒不大”俗語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相對父母在堂不言老的另一種說是,不論年齡有多大,隻要自己有了孫子,就可以將胡須蓄起來,做慶壽活動了。總之,壽禮的舉行在我國古代也沒有統一的規定,從三十歲開始舉辦壽禮也有一定的傳統依據,從六十歲開始舉行壽禮活動更是沒有爭論的。舊時人們一般在四十歲以上舉行壽禮活動,它的規模較之生日禮儀稍大,比起真正意義上的壽典活動要小得多,而且禮儀的規格等級也不同。

    舉辦壽誕慶典是有一定基礎的,我國古代有“五福”之說,隻有五福俱全的人才可以舉行壽典活動。所謂五福就是人一生所追求的五種理念,即福、祿、壽、喜、財。《尚書·洪範》中的五福是:“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將壽排在五福之首,其實,其他四福也與壽有一定的聯係,如康寧,考終命。考終命這一說法被古人解釋為:“皆生姣好以至終老也。”也就是說人一生好好地活到老死。在五福的基礎上舉行壽典活動,確實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一般來說,“過生日”與“祝壽”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區別,都是在誕生日舉行祝賀的禮俗,但實際內容和形式卻有很大差別。在有些地區的習俗中,叫法也是有區別的。我國傳統習慣是,凡在三十歲以下者,決不能稱壽,而言“生”。從古人對“壽”的界定觀點來看,三十歲以上者才算進入了壽的行列,但在傳統壽誕禮俗中還不能言壽。有些人雖是德高望重、富貴雙全的知名人物,而且年齡也在五十歲左右,並且有了孫子,但因父母在堂,仍然要在家裏悄悄地“過生日”,而且自謙地說是“過小生日”。可見,壽與生日是有著嚴格區別的。雖然古籍中有將本應屬“生日”者稱之為“壽”,但民間多不采用。由此可以說明,壽不僅是一種年齡的標誌,更是別人對壽者的尊敬稱謂,而生日卻是本人及家人的“自謙語”。陝北民間又將三十歲的年齡段稱做“半輩子”,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指六十花甲的一個輪回而言的。三十年為六十輪回的一半,所以稱“半輩子”。陝北民間又將人生的年齡段概括為“三平兩奔”,即平二十,平三十,平四十,奔五十,奔六十,認為人活完這三平兩奔就已達到壽的年齡,六十歲的人死去,就是壽終,六十歲之前死去的人則不能言壽終,而言“失結”。六十歲以後還能活著,就是賺來的陽壽,所以在六十歲以後舉行祝壽禮儀,就是對多賺陽壽的慶賀,民俗認為這是由陰德積來的陽壽。所以我國民俗文化中認為,隻有那些德高望重,年紀大,子孫有為,或者壽翁本人的德行高尚,才可以稱“壽”。如果是一些叛逆之徒,愚人惡棍,雖然已達到“壽”的年齡段,也是無人將其稱“壽”的。一般而言,壽有幾種說法,六十歲以上者稱壽,七十歲以上者則稱大壽、高壽。壽要做,大壽更應做。我國自古就有“人活七十古來稀”的說法。古時,七十歲以上的人很少,所以被稱做“大壽”。七十歲做大壽是怕老人過不了“檻”,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陝北民間則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的說法。閻王叫人商量事,無非就是“死”的事情,所以人們要在閻王不請自己去,或者是閻王與人商量事之前給老人做壽,以表兒女對老人的一番孝心。七十三、八十四在我國民間又被稱做“聖人檻”,是因為孔老夫子活了七十三歲,孟老夫子活了八十四歲傳下的民俗信仰。聖人尚且過不了這兩個檻,何況凡夫俗子,從不信邪的毛澤東也沒有跨過此檻。早在一九六一年,毛澤東會見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時就說:“中國有句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此時的毛澤東離孔夫子七十三歲這道聖人檻還有四年時間,就已想到過檻的事情,但幾年後,他過去了。一九七六年,他八十四歲了,孟老夫子的這道檻他沒有跨過去,謝世了。正因為民間、民俗中有很多人生的坎坷之途以及無法逾越的生理因素阻礙著人的長壽,壽也被人們看得很重,尤其是大壽,其禮儀規模有的不亞於婚禮慶典,成為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壽而言,生日則被父母看得重一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