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家在新房布置好以後,要選擇一個吉利時辰安放新人所用的床鋪,並祈求神佛保佑,平安吉祥,所以也叫做“安床”。新房用品應當是全新的,內外要打掃幹淨,各個房門都要貼上對聯,表示喜慶滿門。新房的門楣上還要掛一塊長條紅布,上繡吉祥句子,表示吉慶。

    女子將行之前,要沐浴化妝後行告祖和辭父母之禮。告祖是在祖先神位之前誦讀告祖文;辭父母則要行跪拜大禮。然後吃姊妹飯,姊妹飯也就是姊妹間的惜別宴,是對姊妹之間依依不舍情懷的表達。最後穿結婚禮服,戴上蓋頭,回到新房,等待出閣時辰的到來。

    迎親車仗到來後,依禮而行,以卜定的時辰啟程,一路吹打迎回。迎回後行拜堂、入洞房、合巹等諸禮。

    女子出嫁時要由兄弟姐妹送之,一般男女各兩人,這些人被稱為“男高賓”和“女高賓”,還有被稱做“送舅”的。婿家的待高賓之禮很是隆重。

    陝北民間習俗的婚禮儀程也是三天,婚禮大典的前一天女家不來鋪房,但男家亦將此儀看得很重。將新房布置好以後是不許任何人進去的,第二天迎親,一般在黃昏以後回來,回來後,有倒氈、跨馬鞍、跳火盆、響帳、撒帳、坐帳、踩四角、坐富貴、上頭、合巹等儀程。第二天行“拜人”禮,依親屬的輩分依次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叔伯父母、姑姨等。拜人後有“交鑰匙”之儀,此儀結束後開婚宴,婚宴將開又有拜席口之儀。宴罷,新郎伴隨新娘回娘家。婚禮大典至此始終。

    婚儀六禮如此繁瑣,也顯示出婚姻大事確是人生中的第一大事。《中國風俗史·周初至周之中葉》對六禮的解釋是:“凡娶女先由夫家托贄物於媒氏,納於女之父,謂之納彩。女父既承諾,則問女之名,謂之問名。媒氏歸於夫家,而卜其吉凶,若吉,則更遣使告之於女父,謂之納吉。納吉之事既終,則納元、□十端、獸皮二枚於女父,為納婚之約信,謂之納征。由是自夫家請求婚禮之期日,謂之請期。至期,為婿者著禮服,乘黑車,往女家迎其婦,謂之迎親。”禮服為何用黑?因為周人崇尚黑色,以黑色為吉,故用黑。

    陝北民間因六禮過於繁冗,在實際流行中僅用其三禮,即提親、訂婚、迎娶。商話(請期)已從簡,納吉已不用。

    婚慶禮俗的演變

    古時的迎親都在黃昏,所謂的“婚禮”取義也就在於此。婚姻、婚禮、婚娶等詞的來源也是源出於此,因而“婚”所包含的內容既有古訓,又有古禮。傳統的婚禮就是遵循著古訓、古禮一直延續至今。《白虎通》中雲:“嫁娶婚姻者,何謂也,昏時行禮,故謂之婚也,所以昏時行禮人可示陽下陰也。昏亦陰陽交時也。”“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說文解字·義證》中雲:“……迎親之禮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者。周禮司徒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注雲:陰禮謂男女之禮,昏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春秋漢含孳妻象大陰……”這些大概就是我國婚娶在黃昏時舉行禮儀的古訓與古禮。現在雖已在婚禮舉行的時間上有了改變,但在婚禮的儀規、程序上是沒有太大改變的。

    古禮中的迎親是由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的,所以又叫“親迎”。這一禮製是由我國最早的“搶婚”習俗演變而來的,在形成禮製以後,逐漸將其演變為新郎受父親之命去迎親的習俗。新郎到了新娘家以後要獻上作為禮品的“雁”,這一儀俗被稱做“奠雁”,之後,新郎才能將新娘接上喜車,迎回家中。“奠雁”儀俗現在已經沒有了,改製以後的儀俗是由酒、煙、肉、糖果所代替。

    迎親儀式在後來演化得越來越氣派。比如在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典中竟然打著“開道”、“回避”的大字木牌,手提紗燈,舉著金瓜、斧鉞等什物,儼然一種官員出行儀仗的風格。新郎官頭戴官帽,插著狀元翅,新娘鳳冠霞帔,好不氣派。這種舉措對國家禮製來說是有些不檢點,但婚姻是人生大事,一生中僅此一回,雖有逾禮之處,官府也不加幹涉,所以被相傳下來,並形成了完備的儀製。

    我國迎親禮曆代不同,但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宋明兩代的迎親禮。明代婚姻禮俗承襲宋代,除洪武元年將皇太子納妃由親迎改為指派使節奉迎外,其他禮儀仍舊。以明代親迎禮為例,可見我國婚娶親迎禮之發展與變化。明代品官婚姻六禮中“親迎”一禮頗為繁雜。親迎之日早晨,新郎隨父告家廟時,父對兒說:“躬迎佳偶,厘爾內治。”兒答“敢不從命”。之後,媒人領新郎去女家迎新人。女家亦有主婚者告家廟。盛裝的新娘待新郎到門外下馬進屋時,在寢室門內南麵向婿二拜,婿奠雁後出門。此時,新娘的父母麵向南端坐於廳堂,受女四拜。父對女說:“往之女(汝)家,以順為正,毋忘肅恭。”母接著說:“必恭必戒,毋違舅姑之命。”嬸嫂在旁叮囑:“爾忱聽於訓言,毋作父母羞。”新郎先趕回家以迎接新娘。彩車到門外,新郎在門內拱手揖請新娘進屋。新郎引新娘入室,行“盥饋之禮”。新郎由新娘侍者端水送巾在室內東南洗手淨麵,新娘由新郎侍者端水送巾在室內西北與新郎同時洗手淨麵。盥畢,新郎在東,新娘在西,就案飲酒進食。接著飲合巹酒,新郎新娘分立東西,相向再拜。畢,新人入室更裝。翌日,新婚夫妻參拜宗廟,向諸神位三上香三祭酒。接著行謁見舅姑(公婆)禮。新娘立於堂下,待舅姑在堂上坐定後,行四拜禮。禮畢,嬸娘引新娘踏階至舅姑麵前,由侍女奉棗,栗授新娘進食,食畢再拜。新娘複到姑前,又授之腵,脩,訖,又四拜。當日,女家備酒饌到婿家,舅姑就座後,新娘又四拜。至此,婚禮方告結束。現代婚禮在此基礎上雖有所簡化,但仍可看出其痕跡遺存。

    拜堂與入洞房

    拜堂是在娶親回來以後進行的禮儀。有些地方的習俗是迎親回來以後馬上拜堂,拜堂後即進入洞房,有些地方的習俗並不是在回來之後馬上就進門拜堂,而是將花轎攔在門外不準進來,民俗信仰中把這一做法稱做“憋性子”,認為這樣做可以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溫順一些。憋到一定時候,才放進來行拜堂禮儀。在憋性子之時,還有一些禮儀要作,如撒穀豆、傳席、跨馬鞍、跳火盒等。在完成這一係列程序後,行拜堂之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