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

    宗族是我國古代同一男性祖先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庭。《爾雅·釋親》認為:同一高祖父傳下的四代子孫為宗族,而實際上宗族包括更多的世代。宗族內部依血緣關係區分尊卑、長幼、親疏。同一宗族的成員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參加共同的祭祀,通過同宗祭祀活動,喚起宗族成員共同尊崇祖先的真實感情,從而達到尊祖敬宗收族的目的。宗族中最高長者是宗子,是全體宗族成員崇奉的對象。漢班固《白虎通·宗族》雲:“宗,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宗族成員按與親屬關係的親疏確定為親屬服喪的等級。《禮記·喪服小記》雲:“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禮記·大傳》:“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族

    族是古代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親屬。《白虎通·宗族》雲:“族者何也?族者,溱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溱也。生相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古代文獻中常有“三族”、“五族”、“九族”之說,各家對此解釋不一,大多源於“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此外還有“七族”、“十族”之說。“七族”之說有二:一是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二是父之族、姑之族、姊妹之子、女之子、母之族、從子、妻父母。“十族”之說: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門人。

    九族

    九族是指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漢代鄭玄注雲:“己為親父,下親子,三也;以父親祖,以子親孫,五也;以祖親高祖,以孫親玄孫,九也。”《尚書·堯典》雲:“以親九族”。《孔安國·尚書傳》雲:“以睦高祖,玄孫之親。”九族是本宗的五服之親,是立宗法、定喪服的根本。宗法、喪服之輕重,依五屬之親關係遠近而定。“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九族也有包括異性親屬之說,孔穎達疏引夏侯、歐陽氏說: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為九族。也有祖、父、母、叔、伯、兄、弟、妻、子為九族之說的。封建製度下,有臣民犯罪,株連九族的刑罰。宗法製度所規定的九族曆代有所不同,所以執行此法也各有不同。

    五族

    五族是指祖、父、己、子、孫。《漢書·王溫舒傳》雲:“夫古有三族,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唐代顏師古注:“溫舒與弟同三族,而兩妻家各一,故為五也。”就是說溫舒族誅時,兩個弟弟和兩婚家也各坐溫舒罪族誅。

    三族

    三族的解釋有四種:一、指父、子、孫。《禮記·仲尼燕居》雲:“故三族和也。”漢鄭玄注:“三族父、子、孫也。”二、指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禮記·保傅》雲:“三族輔之”。北朝盧辯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也。”三、指父母、兄弟、妻子。《史記·秦本紀》雲:“法初有三族之罪”。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張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四、指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儀禮·士昏禮》雲:“惟是三族之不虞。”漢鄭玄注“三族,謂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昆”即哥哥。

    六親

    六親是古代所指的六種親族或親屬。後來泛指一切親屬。六親的說法不一。一、指父親、兄弟,從父昆弟,從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西漢賈誼《新書·六術》以此為六親,《漢書·禮樂誌》唐顏師古注引如淳說同此。二、指父、母、兄、弟、妻、子。《漢書·賈誼傳》唐顏師古注引應劭注以此為六親。三、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西晉杜預注以此為六親。四、指父、母、兄、弟、夫、婦。《老子》魏王弼注以此為六親。五、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史記·管晏列傳》唐張守節正義以此為六親。六、諸父、諸舅、兄弟、姊妹、昏媾、姻亞。《漢書·賈誼傳》:“以奉六親”,清代王先謙補注引王先恭說,以此為六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