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文獻中可以看,夜遊神是專為玉帝掌管黑夜之神,並體察民情,向玉帝匯報,夜遊神在夜間行動,但不傷人,所以民間“亦不怪也”。

    喪門星

    喪門星又稱做“喪門”或“喪門神”,是舊時星命家所謂的“叢辰”之一。星命家以為,一歲十二辰中都有善神和凶煞跟隨在其中,所以叫做“叢辰”。叢乃一叢,即一團,亦作從、跟隨,就是一叢星辰,跟隨著一年十二辰運轉。喪門星就是跟隨一年十二辰運轉中的凶煞之一,主死喪,哭泣之事。故而民間一般將其用來指那些給人帶來災禍的人,意近“掃帚星”。

    狗殃

    所謂“殃”,在民間認為是一種“氣”。人死曰“斷氣”,斷氣也就是民俗和宗教中所說的“靈魂出竅”。人有思維,所以曰靈魂。狗與動物以及植物都沒有思維,所以曰氣。人的靈魂出竅以後,依世俗和宗教觀念,有轉世下地獄之說。動物死亡以後其氣出則散,散而無影,“殃”是“氣”從軀體出來後不能散去,聚而成殃,狗殃就是這樣形成的。在陝北民間,傳說狗殃很厲害,尤其是純白色的狗死後,成為“殃”更是厲害,如若血腥鬼騎了白狗殃,那更是厲害,一般法師都無法將其製伏。

    陝北民間一般不宰殺狗,即便是需要殺狗,也是將其拉到村外較遠的地方,用繩子將其勒死,不使其氣出後聚而成殃。

    饅頭當做祭品

    從前,皇宮裏有一個太仆,他待人善良溫和,上至文官武將,下到傭人侍女,對這位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晌午過後,王子佩著劍出去玩耍,看見一個木雕泥塑藝人,正在一口井邊上精心雕刻井亭子的立柱。王子走上前去,叫藝人趴下當馬騎。老藝人說什麽也不肯。王子大發雷霆,拔出佩劍,衝著老藝人惡狠狠地刺去。老藝人急忙圍著井口轉圈子躲閃。王子連刺幾劍都沒有刺中,他殺人心切,突然大喊一聲“殺!”卻忘記自己是在井邊,直衝過去,跌入井中。

    這一切被那位好心的太仆看見了,他跑到井前,對嚇呆了的老藝人說:“你快走吧,一切由我安排。”

    太仆急步奔向皇宮,向皇帝啟奏。皇帝馬上叫郎中令去打撈。撈上來時,王子已經死去多時了。

    皇帝問:“王子是怎麽掉到井裏去的?”太仆說:“王子讓老奴趴下當馬騎,王奴不答應,王子發怒,拔劍來刺我,不料失足落井。”皇帝聞言大怒,吼道:“刀斧手,把太仆押下去,明日午時斬首!”

    滿朝文武百官都來為太仆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當夜,雕刻老藝人和看押太仆的郎中令商議,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一夜之間,老藝人用麵團雕塑了一個跟太仆一模一樣的頭像,又用蒲草紮了一個身子,然後戴上太仆的帽子,穿上太仆的衣裳。

    第二天正午時分,郎中令架著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門外,刀斧手將頭削下來。再用事先裝在豬尿泡裏的血濺在假頭上,刀斧手便將這顆血淋淋的人頭獻給皇帝。皇帝一看,果然是太仆的頭顱,也就不再說什麽了。

    到了晚上三更時分,太仆和泥塑老藝人會到了一起,互表謝意。兩人當下商定好,帶上金銀,太仆牽出兩匹寶馬,在郎中令的幫助下,連夜逃到外地去了。

    他們跑了很遠很遠,來到一座古城住下了。為了謀生,兩人開了一個小店,用白麵蒸了各種各樣的人頭出賣,取名“饅頭”。為了招攬生意,他們在案前現身說法,說饅頭能夠贖罪免災,得到吉利。人們聽了以後爭相購買,把饅頭作為年節或祭祀時的祭品。也有珍惜米糧的,把祭過的饅頭食用了。於是,專門用作祭品的饅頭又逐漸變成了食品。以後,人們為了省事,簡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人頭的形狀,隻保留了半球形,再在上麵捏七個小孔,算作是人的七竅。再以後,饅頭的做法更簡單了,把蒸好的饅頭點上七個紅點,代替捏出的七竅。饅頭傳到今天,紅點也沒人點了。不過,饅頭作為祭品的習俗卻被流傳下來了。

    饅頭當做祭品的另一種說法是出現在《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在征雲南王孟獲時,遇黑水河無法過去,有土人說需要人頭祭祀河神後方可過河。諸葛亮是一位心慈的三軍統帥,不忍殺人以祭河神,便用麵蒸製成人的頭形,拋撒於水中祭祀河神,果然靈驗,大軍渡過了河。

    饅頭作為祭品出現在祭祀禮儀中,與這兩則傳說大概有一定的關係,陝北民間至今仍使用饅頭作為祭品。

    蠍子符

    蠍子符曾經是流行於陝西各地的習俗。每逢穀雨前,人們就要早起,收取露水用於研墨。在紙上畫蠍子符後貼於牆壁之上,用以鎮壓蠍子。蠍子符的圖案很多,有畫張天師騎虎斬毒蠍的,有畫齊天大聖孫悟空用金箍棒打毒蠍的,有畫農夫舉鋤砸毒蠍的,有畫鍾馗用劍劈斬毒蠍的,有畫金剛用火燒毒蠍的,有畫哪吒三太子用火輪圈碾軋毒蠍的,有畫紅冠大公雞啄食毒蠍的。無論采用什麽圖案,都必須用紅顏色在蠍子身上塗上“血跡”,以表示蠍子已被殺死。有的以貼“穀雨單”的方式來鎮壓蠍子,穀雨單以黃表書寫,上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有寫:“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為塵。”蠍子是陝西尤其是陝北的一大禍患,每到夏日,到處可見,常將人蜇傷,人們苦於蠍患,便以蠍子符除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