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說,戴手鐲是從水族的民間傳說演變而來的。從前有兩個小姐妹在樹林中采菌子,遇到了一個由老變婆變成的外婆,將姐姐害死了。妹妹為了給姐姐報仇,就到處學習武藝。有一次,遇到了一位討飯的老人,就把自己的飯全給老人吃了。老人吃過飯後,便把自己用來討飯的兩截竹筒送給妹妹,並告訴她,遇到老變婆時將它戴在手上,當老變婆抓住你笑死過去,還沒有醒來之際,就用針刺她胸前長毛的地方,她就沒命了。妹妹照此方法為姐姐報了仇。但戴著竹筒很不方便,又怕再遇到老變婆,於是就請銀匠照著竹筒圓圈製了一對銀圈戴在手腕上。別的老變婆見了這樣的圈圈也不敢去抓她的手了。村寨的小姑娘們也紛紛效仿起來,並且傳到了各地,戴手鐲習俗也就一直流傳到至今。有了這樣的傳說,戴手鐲既是婦女的一種裝飾,又可以避邪。婦女又何樂而不為呢,陝北婦女不僅保留著這一習俗,而且常將別針插在盤著的頭發上,隨時準備刺向那些前來傷害的邪魔。

    農曆月份的別稱與民俗節

    農曆每月的月份可以其順序來稱,從一月到十二月。但一月不能叫“一”,而要稱“正”,音為長征的征,十二月不能叫十二,而叫“臘月”。民間又依各月所處的季節和物候不同,對每月又作出了別稱,顯得雅致而貼切。

    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春王,青陽。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中和。

    三月:桃月,季月。

    四月:餘月,清和月,槐月,孟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端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天貺。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桐月,孟秋。

    八月:壯月,桂月,獲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陽月,小陽春,孟冬,梅月,良月。

    十一月:辜月,葭月,冬月,仲冬。

    十二月:塗月,臘月,嘉平月,季冬。

    我國民俗曆史中確定以下農曆日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二月二為龍抬頭節,

    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節,五月五日為端午節,

    五月十九日為入梅節,六月六為天貺節,

    六月十七日為出梅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十月十六為盤古節。

    貺是賞賜、贈送的意思,如貺賜、賜贈。賞賜或贈送的東西亦可稱做嘉貺、厚貺。所以,天貺節也就是天賜節。

    正月初七在民俗中稱做“人勝節”或曰“人慶”日、“人日”、“人七”。陝北民間將此稱“人慶”或“人七”。正月初八是民俗中的“穀日”,有在這天奉祀本命元辰的習俗。此俗始於遼金時期。據《方朔占書》所載:歲後八日為穀日,最早的奉祀本命就是從穀日開始的。陝北民間將正月初八的穀日視為好的日子,沒有任何禁忌,能遂人願,即便有所禁忌,也會被元辰將軍打發得幹幹淨淨,沒有妨礙,所以,在這一天行婚娶之儀是再好不過了。

    蜂糖

    陝北人稱蜂蜜為“蜂糖”。蜂糖是揚州人的叫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我國其他地區大都叫蜂蜜,為什麽與揚州遠隔數千裏之遙的陝北人亦稱之為蜂糖?兩地之間的人有何聯係,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唐代末年,有一個姓楊名行密的淮南節度使駐紮在揚州,掌管著揚州的軍政大權。楊行密為了耍威風,下令要揚州人避他的名諱,不準言密,也不準說蜜,因為“蜜”與“密”同音,犯了他的名諱。揚州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隻好將蜂蜜改作“蜂糖”來稱,蜂糖一詞出現了。後來,雖然楊行密死了,但人們已經習慣了蜂糖的叫法,所以,一直被沿用下來。

    唐宋以來,陝北是漢政權的重要邊防地帶,封建中央為了邊塞安寧,大量從南方各地派遣軍隊到北方戍邊。淮揚先民隨著戍邊隊伍來到陝北,並將自己的文化知識、生活習慣帶到陝北,發揚光大,陝北形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氛圍。蜂糖,以及許多本應屬於淮揚範疇的文化思想,融入陝北文化中,成為陝北本地與外來戍邊人員的共同文化,有很多佐證可以說明這一文化現象。有如,子洲縣的淮寧灣,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地名。陝北在為地方取名時一般以居住人的姓為名,如李家渠、馮家坪等,還以吉利之詞命名,如永坪、蟠龍等。而“淮”字在陝北很少使用。淮即淮北揚州,寧就是江寧即南京一帶,淮寧即指淮揚和南京,從這一地名來看,它是以當年淮揚南京一帶前來戍邊的將士所在地命名的。又如,陝北與揚州一帶的人都稱腳為腳,揚州人將“爺爺”稱做“弇(yǎn)弇”,與陝北稱謂的發音基本相同。弇是承襲的意思。《荀子·賦》中雲:“法舜禹而能弇跡者邪。”這一稱謂正是綏德一帶的方言,加之有“淮寧”二字佐證,完全可以說淮寧灣,以至子洲綏德一帶均有淮揚人的後裔。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人口學者對佳縣、吳堡等地的人口祖源進行過考證,認為他們的先民應是江蘇太湖一帶的人群。首先,佳縣、吳堡兩縣在語言元音的使用上與太湖一帶人的發音基本相同。另外,他們對日用品的稱謂上與太湖一帶的稱謂也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將大的物件稱為“海”,如稱大碗為“海碗”,稱壇子為“海海”。兩縣民眾有從未見過海者,他們為何將大的物件稱海,這是文化遺跡。太湖人將太湖稱做海,也將大物件稱“海”,佳縣、吳堡的先民們從太湖遷徙上來後,將他們的習慣也帶來並且傳承下來。陝北作為軍事要地的例證就更多了,古代軍事建製中的“鎮”、“堡”、“屯”、“營”等在陝北是到處可見的。另如“定邊”、“靖邊”、“安邊”、“安定”、“安塞”、“延安”等,從字麵上就可以看出它們在軍事中的重要位置。有軍鎮就有軍隊,軍隊是來自各地的民眾。佳縣、吳堡、淮寧灣的先民就是從“海”那裏來的,是從“蜂糖”的家鄉來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