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間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除了與中秋節和月餅的起源與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史實與月餅相關,那就是推翻金元統治。北宋徽、欽二帝的北擄和趙構的南下稱帝,標誌著北宋的滅亡和南宋偏安政權的建立。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淪陷於金人之手。金元政權為了統治北方,先立宋太宰張邦昌為楚帝,不久被廢,又立漢奸劉豫為齊帝,建都大名。劉豫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竟厚顏無恥地在金人麵前稱“兒皇帝”,因此遭到了北宋遺民的唾罵。在這國亡家破、民族受辱和社會動蕩的非常時期,在北方這塊淪亡的土地上興起了新的道教教派,就是“太一教”、“大道教”和“全真教”。三大教派的興起都是以拯救民眾和政治前途為目的,但他們不得不將自己教門的政治主張掩飾起來,有的甚至向蒙元政權依附,如全真教,以俟機實現政治目的。到了元末明初時,北方教派太一教和大道教擁護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權的義舉,積極準備與明朝軍隊一起來推翻元朝政權。這些教派在陝北進行了大量的組織準備工作,決定於八月十五起事。當時在蒙元政權的統治下,陝北民眾處於極其苦難的境地,人與人之間不能有交往,更不敢有聚會,如何進行信息傳遞來保證行動的統一性,就成為起義的關鍵問題。人們這時想到了月餅。月餅既是中秋佳節的特定食品,又是可以贈送的禮品,這是元朝政府不能禁止的。起義者就將起義的時間及行動方案寫在紙上,包在月餅裏,以互相贈送的方式傳遞信息。在中秋節前將信息傳遞到各家各戶,決定八月十五起事。起義成功了,推翻了蒙元政權在陝北的統治。所以,陝北民間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這一說法是否準確,沒有翔實的資料可以佐證,但“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卻是曆代相傳的口碑。從陝北現存文化中可以看出蒙元政權曾經統治過陝北的曆史痕跡。延長縣至今仍有蒙元政權下的行政設置名號,陳旗、丁旗、郭旗,就是蒙元政權時期的曆史遺跡。即蒙元統治時,朱元璋派駐西北的軍事組織,一般在將軍姓後加一“旗”字,以與別軍相區分。一直沿用至今。

    新興道教對明王朝的建立作出過貢獻。除全真教被元代統治者拉攏過去,由一個“勤作儉食”、“求返其真”的民眾教團變成了一個出入公門、煊赫一時的官方宗教,走上了背叛教旨的道路,在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後遭遇冷落外,太一教、大道教都受到了皇家的極力推崇。太一教、大道教在北方的祖庭很多,尤其是太一教的二祖,蕭道熙所任主持的天長觀(現在北京的白雲觀)最負盛名。陝西是太一教的流行地,明萬曆年間,皇家曾向陝北著名道觀白雲山道觀禦賜經文千餘卷,並派遣北京白雲觀道士出任白雲山道觀主持。

    陝北民眾每於八月十五吃月餅時,想到的更多的是那次義舉,它深深地印記在人們的腦海中。隨著曆史的進程,這些往事都將從人們記憶中抹去,還一個“大團圓”本來麵目的中秋節是曆史文化的一種必然。

    重陽節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我國民俗將數字中的單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九月九日是兩個最大陽數的相重,故而稱做“重陽”。九月九日在我國民間形成節日以後,也就將其稱為“重陽節”。重陽節也叫做“重九節”,直接標明了月日。九月九、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個日月相重的節日,其中九月九又被曆代官家、民間認為是重日中最為重要的節日。

    關於重陽的說法很早就有了,戰國時期,屈原在他的《遠遊》中就有了這一提法,其中:“集重陽入常宮兮”的詩句就是“重陽”一詞最早的記述。重陽作為一個節日是在漢初形成的。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驅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宮女也因此傳出言來,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戴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後世人大概以宮女此言,把九月九日也視做“長壽節”。九月九日作為民俗節日,在三國時期已基本成形,曹丕在《九日與仲繇書》中雲:“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到了兩晉和南北朝時期,有了重陽登高賦詩賞景之舉,為重陽節增添了新的情趣,並大為盛行,成為當時的雅事。《齊人月令》中說:“重陽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誌。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返。”《武林舊事》中記載:南宋宮廷中“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親自到萬壽山登高,此俗一直流行到清代。

    漢代所說的“蓬餌”,是一種食品,蓬是蓬鬆的意思,餌是糕餅,蓬餌也就是一種蓬鬆酥軟的糕餅。為什麽要在重陽節吃這種餅呢?因為蓬有蓬勃向上、旺盛的意義,作為佳節食品,是取其吉祥之意。人們在後來將蓬餌這種食品又演化成糕。糕的種類很多,如:“花糕”、“豐糕”、“年糕”等等,都是吉祥名稱,是用來表達人們美好願望的。糕的製作式樣也很多,如可以製成九層小寶塔。有的還要製作兩隻小羊,放在寶塔的頂上,以合“重陽”(羊)之意。在古文字中“祥”是由“羊”逐漸演化過來的,羊又是我國古代祭祀中常用的牲品,以羊祈祥,就成為一種理念。“羊”與“陽”同音,在古代又常以“羊”為“陽”,道教所謂的“三陽”,即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青陽、紅陽、白陽,民間稱做“三羊”。因“羊”既與“陽”音同,又與“祥”義通,用兩隻羊表示重陽,無論從音上還是義上都是可行的。糕又可以加幹果,使其味道可口,成為佳節美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