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節

    我國農曆的七月初七是民俗中的“七巧節”。七巧節也被稱做“七夕節”、“少女節”、“女節”。在傳統的風俗中也稱做“乞巧節”。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巧”的竅門。乞巧節源於古代神話牛郎織女天河配的故事。相傳,在很古以前,一個小夥子很聰明,而且勤勞善良,並且能吹一口好笛子,隻要他一吹起笛子來,就能打動飛鳥走獸。那個時候,地上沒有牛,小夥子用笛聲把天上的神牛也引誘得下到凡間來,幫他耕田種地,於是,人們就將這個小夥子稱做“牛郎”。這一傳說,大概就是後世詩畫中常見的“牧童牛背橫吹笛”的創作素材。

    牛郎優美的笛聲被一隻白鶴聽見了,它飛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的孫女(有傳說是玉皇大帝的女兒)講述了。這位天仙女聽了白鶴的講述後,心裏就愛上牛郎,乘玉皇大帝和諸神不備,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與牛郎結為夫妻。天女能織出漂亮的錦緞來,並能以錦緞製作出無縫的天衣。天女心地善良,將她的手藝傳給了凡界的女子們。人們因此將她稱做“織女”。

    牛郎與織女雖然是天仙與凡人,但他們夫妻恩愛,相依為命,生了一男一女。天女下凡的事情被王母知道後,迫使天女返回天庭。牛郎用筐挑著一雙兒女追趕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卻被王母用梳子在牛郎與織女之間劃出一道天河來,將他們夫妻隔開。還是那隻白鶴被牛郎和織女的真情所感動,便苦苦向玉皇大帝求情。玉皇大帝也被牛郎、織女的真情和白鶴的苦苦求情所打動,便允許牛郎織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會一次。到了七月七日這一天,白鶴便招來喜鵲為牛郎織女架起一座鵲橋,讓他倆在鵲橋上相會團聚。因此,民間也將七月七日稱做“鵲橋會”。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被後世人衍化出不少傳說,比較通行的已被改編成小說、戲劇。傳說很古以前,有一個叫牛郎的小夥子,父母雙亡,與兄嫂一塊過日子。哥哥是個善良人,嫂子卻是一個心腸很壞的女人。她唆使丈夫與牛郎分家,僅給了牛郎一頭老黃牛就把他趕出家門。有一天,老黃牛開口對牛郎說,我幫你找一個媳婦,東邊不遠處有一座小山,山下有一個湖,每天黃昏的時候有七個仙女來湖裏洗澡,你趁仙女洗澡之際拿走一件衣裳,她就上不了天。

    牛郎聽了老黃牛的話後,於黃昏時分來到湖邊,果然看到七個美麗的仙女在湖中洗澡。牛郎趁她們高興之際,悄悄拿走其中的一件衣裳。天黑了,仙女們洗完澡,穿好衣裳,一個個回天宮去了。那個沒有了衣裳的仙女留在人間,她叫“織女”。牛郎捧著衣裳送給了她,仙女穿好衣裳,正準備返回天宮時,已經為時太晚,天門關了。仙女又想到母親王母娘娘對自己十分嚴厲,回天宮後也不會輕饒,隻好答應了牛郎的提議,在他家暫住一晚再說。這一住,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並生了一兒一女。

    織女留在人間的事情被王母知道了,她下令天兵天將去捉拿織女,牛郎不在家,天兵天將把織女捉拿後向天上飛去。牛郎回到家後,見一雙兒女哭著要娘,便知道織女已被拿去天宮。此時,他想起老黃牛臨死前對他說,如有危難,可將我這對角拿出晃一晃,就可以變成你所需要的東西,幫你解除危難。牛郎拿出角一晃,隻見牛角變成了一對筐和一條扁擔。他用筐裝了孩子,用扁擔挑著筐,向天宮飛去,去尋找妻子。眼看就要趕上織女了,站在天門等候的王母從頭上拔下一支金簪,在牛郎與織女之間一劃,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擋住了牛郎,牛郎無法渡過天河,在天河邊哭喊著,織女聽到牛郎的哭喊,掙脫了天兵天將的束縛,廝守在天河對岸哭喊著丈夫和孩子。牛郎和織女為了愛情,在天河邊化作永恒的星。天河邊那顆最明亮的星就是織女星,因為她是王母的女兒,所以就明亮;那顆較暗的星,就是牛郎,他的旁邊有兩顆小星,就是他們的一雙兒女。

    王母的做法激起了民憤,就連鳥中之王鳳凰也對此不滿,它率領喜鵲在天河上一個連一個地搭起鵲橋,讓牛郎和織女相會。這座鵲橋搭成後,已是七月七日的晚上了,他們終於相會了。

    民間認為,天女是一個巧奪天工的織錦能手,她很願意將自己的技巧傳授給人們。所以,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便乘織女與牛郎相會之際,向她乞求靈巧。因玉皇大帝隻恩準他們在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所以,民間將此稱為“七巧”。因此也將天女認做是排行第七,稱之為“七仙女”。所謂“七巧”是指“七月七日”的乞巧,所以也有了“乞巧”的說法。

    七巧節期間,各地有各地的“乞巧”方式。據《故事成語考·歲時》雲:“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七夕針。”《帝京景物略》雲:“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麵生膜,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形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形者,謂之得巧。”有的地方還要擺設香案,少女們用七根線,七苗繡花針,在月光下舉行穿針引線的乞巧活動。迷信認為,穿得最快、最多者,所乞靈巧也就多。如果一下子可以將七苗針穿上,那是再好不過了。有些地方在香案上放一盆水,水裏浸泡著瓜果,少女們拿著一麵鏡子,將月光向水盆裏折射,能夠照準盆中的瓜果,而且照得多,就能乞到靈巧,乞到更多的靈巧。陝北南部還流行著一種“掐巧”習俗。就是在七巧節之前,在一缸水中放入一個瓷盤,盤中放一些豆子,不時予以澆水,促使其生長,至七夕夜,豆苗可長至與缸口相齊,於是日夜晚,少女們於缸口掐摘豆苗,故稱“掐巧”。一些地方有以蜘蛛來占卜靈巧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前一日捉來一隻蜘蛛,放在一個紙盒裏,到了七夕之夜,將其供在院子裏的香案上向織女乞巧。到了第二天,如果蜘蛛在盒中織了網,就說明乞到了靈巧,網密者為巧多,稀者為巧少。此俗在唐代已經開始流行,那時,要架織女台,在台上陳獻新鮮瓜果及花束,稱為“乞巧果子”。還要掛織女像,向織女像行跪拜禮,乞求織女賜巧賜福。如果夜間有小蜘蛛(稱做“喜子”)在瓜果、花束上結成絲網,便認為是織女顯靈,已經賜巧了。人們就互相道賀。劉言史的《七夕歌》中就有“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之句,就是對蜘蛛乞巧的描寫。又有習俗於七巧節午時用一隻碗盛水,放置陽光下,婦女們將繡花針投於水麵,如果針影在碗中形成雲狀,或花鳥之狀,就認為是好的象征,呈剪刀分叉之影則次之。如果針影粗,如棒槌形狀,或影細若絲,或直如箭形,都是笨拙的表示,婦女們是很忌諱出現這類倒影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