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間現在所食用的糕,就是在蓬餌這種古老食品的基礎上演化來的,是將軟米與硬米摻在一起,經過浸泡後,軋製成麵,然後在鍋屜中蒸熟,揉搓成卷,有的直接食用,稱為“甜糕”,就是指沒有什麽味道,隻是有一股米香的味道。有的則下油鍋炸製,稱為“油糕”。有的在蒸製過程中加入一些棗,稱為“棗糕”。糕可以製作成很多種,如在糕中包入豆沙後捏成三角形狀,下油鍋炸製,稱為“糕角”;將甜糕切成條狀,待幹燥後放入土鍋炒,稱為“糕泡泡”;將糕切成種種形狀經油炸後,稱“油炸炸”。糕在陝北的民俗中運用很廣泛,婚喪嫁娶中要有糕,生辰滿月要有糕,祭祀要有糕,打穀子獻場要有糕,拉碾盤磨盤也要吃糕,總之,一切喜慶活動,禮儀場合都要有糕,糕是不可或缺的食品。

    糕在我國民俗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食品都取代不了的,可以沒有他物,但糕是不能少的。即便是窮人家的婚喪禮儀中,也是要有糕的,人們常說:“一頓糕敢給吃呀!”就說明了糕的重要意義。

    清人潘榮陛在他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中雲:“是日,京城花糕極勝,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有女兒之家,送以酒禮,歸寧父母。”從中可以看出,花糕在重陽節的重要性。

    重陽登高。重陽登高之俗由來已久。據梁朝吳均所著《續齊諧記》中說:汝南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費長房遊學多年,一日,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要有大災難,你應該馬上回去,讓家裏的每一個人都做一個袋子,袋子裏麵裝上茱萸後,把它係在胳膊上,然後去登高,在高處飲菊花酒,這樣就可以逢凶化吉了”。桓景按照費長房的話去做了,帶著家人們登高遊玩,到了晚上回到家中,隻見雞、狗、牛、羊都已暴死。桓景再見到費長房時將此事向長房說了。長房說:就是這些雞、狗、牛、羊替你一家受了災。東漢年間的這個故事很快在當時的民間流傳開來,從此,每逢農曆的九月九日,人們為討吉利,祈盼長壽,登高之風也興起來了。重陽登高之風到了唐代已是很盛行的事情,唐朝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就描寫了重陽登高的情形,其詩雲:“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重陽賞菊。登高是重陽的時尚,賞菊更是重陽的雅事。賞菊之風古來有之。人們於秋高氣爽之季,在窗前籬下,觀賞菊花之嬌容姿色、千姿百態、片片金黃所襯出的秋韻秋色,實在是一件快事。又可以從菊花的傲然性格、剛強氣質中領略到錚錚鐵骨的豪爽來。所以,人們也就愛菊、讚菊,以致引來賞菊之風,文人雅士們也就以菊詠誌、詠菊以抒懷。登高觀看山中野菊在秋風颯颯中擺弄著輕影更是一番別樣情懷,它能夠使人更加心曠神怡。所以,登高賞菊也就成為古時候的一種風尚。隨著人們文化修養的提高,賞菊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一種既高雅又清逸的習俗。人們似乎在賞菊中可以得到超凡脫俗的精神享受。自古以來,以菊喻誌、以菊抒懷的詩篇層出不窮,在眾多讚美菊花的詩篇中,尤以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詠菊詩為最佳。其詩雲:“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此詩既道出了菊花傲霜的錚錚鐵骨,又抒發了詩人的雄心壯誌。

    重陽節在陝北民間不像其他節日一樣受到民眾的重視,這大概與後世人們對重陽的認識有關。民間認為,九為陽之極,稱為“老陽”,陽極必變,會由盈轉虧,由盛轉衰的,這是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陝北民間認為“九”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九九”更是不吉利的。“九九歸一”麽,又要從頭開始。我國曆史上雖有重陽登高可以避災的習俗,但陝北民間認為九不吉利,所以此俗在民間不太流行。陝北民間在九月九時以獻牲的方式來禳災祛邪,並與慶豐收聯係在一起。陝北有“九月九,家家有”的說法,就是人們喜慶豐收的諺語。又有“九月九,蕎麵饣乞飥熬羊肉”的說法,就是在祭祀神靈後,人們分食牲品的過節寫實。

    重陽節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風俗,如山東滕州市一帶,凡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過重陽節的。因重陽節有飲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河南就將菊花稱為“延壽客”,將茱萸稱做“避災翁”。

    人們對重陽節有著不同的說法,但重陽節在農事方麵卻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民間認為:重陽是一個雨行日子,有諺雲:“重陽無雨一冬幹。”說明重陽有雨與否,是對一個冬天天氣的兆示。另有“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河邊走”,說明這兩個日子有降雨的情況。人們還將重陽日作為基準條件來判斷以後的天氣變化,如:“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從九月九以後,天氣漸漸變冷,溫暖的天氣將要結束,所以有諺雲:“九月重陽,移火進堂。”人們在室外的活動將逐漸減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